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谈通过《红楼梦》浅析中国封建社会女性人格的形成的论文(2)

红楼梦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如果贾宝玉能够顺利地成为贾府的继承人,王夫人就能成为像贾母那样的拥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家长。作为贾府的当权者,贾母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封建家族利益,为此她的迫害对象已扩展到了骨肉至亲。

  首先,贾母的伪善比王夫人更高一筹。第二十九回中,贾母像一位高高在上的济世者以广济苍生的姿态通过对小道士菩萨一般的怜悯彰显了皇亲国戚应有的懿德。这一点薛宝钗和王夫人都难以做到,因为她们的目光仅在一己之私,而贾母则是站在统治者的高度,把整个贾府的形象当作自身形象来维护。但仅从贾母连最心爱的丫鬟鸳鸯死了娘都借故不准回家守孝就可见其剥削阶级的本质。第五十四“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贾母对袭人守孝的前后不同态度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她的伪善。贾母听说袭人因守孝没陪宝玉出来,便说“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她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待得知袭人主要是留下尽奴隶的职责,贾母便不予追究,还关心起袭人母亲的死来。可见,只要不威胁其统治利益贾母就会摆出一副“惜老怜贫”的慈善面孔,而一旦统治秩序受到威胁她就会毫不犹豫地给予镇压。

  其次,为了家族利益,她可以舍弃亲情。作为封建家族的当权者,贾母深感对家族兴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她十分“溺爱”家族继承人贾宝玉。但这种“溺爱”也是有底线的。第五十六回中贾母曾对甄家人说“像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她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得怎样,也是该打死的”。贾母虽意在以此显示诗礼之家严明的家风,但这也说明当亲情与家族利益发生冲突时,贾母会舍弃前者。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之后所说的“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的话则昭示了他志向不改的决心,由此可见其被贾母抛弃的必然性。贾母对年轻一代婚姻的态度也体现了她对亲情的漠视。在第五十回中贾母严厉地谴责了佳人才子的书。她说那些见了男人就想起终身大事的小姐是“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并以自家姊妹们不听这些书,不懂这些话为傲。可见,贾母虽百般宠爱她们,但一旦她们坏了“世宦读书家的道理”,也必将被无情地抛弃。由此可知贾母在宝黛的爱情悲剧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为了维护家族利益,贾母甚至可以抛舍最心爱的宝玉和黛玉,这可谓是她漠视亲情的突出体现。

  综上所述,封建社会女性的人格变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林黛玉到薛宝钗是封建社会女性在思想上建立起完善的封建道德体系,从而丧失了自我价值判断和个性特征的过程;从薛宝钗到王夫人是女性人性恶化,由受害者转变为迫害者的过程;从王夫人到贾母是女性上升为封建家族统治者,为维护家族利益而漠视亲情的过程。

  女性第一阶段的人格变化的主要体现在本真人性的丧失上,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封建道德教育。封建道德教育否定“人欲”,尤其否定情欲。为了宣扬封建婚姻制度的合理性,封建礼教要求青年男女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实现婚姻关系,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爱情。因此,宝钗对爱情的唾弃体现了她对对礼教的绝对服从从而造成了她本性的丧失。

  女性第二阶段的人格变化主要体现在人性的恶化上,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封建社会对女性提出的贤妻良母的行为准则。因为,对于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恪守道德是基础,而治家有方才是关键。如上文所述,这不仅关系到家族秩序,还关系到家族形象。而治理一个等级秩序严格的封建家族将必然造成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从而造成了女性家庭管理者人性的恶化。

  女性第三阶段的人格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亲情的漠视上,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封建男权制度。封建男权制度决定了男性家族继承人对于封建家族的重要性。

  如果他们无意发展家族事业,必将遭到严酷的镇压。同时,男权制度还决定了女性的附属地位,她们没有恋爱的自由更完全选择婚姻。封建家族统治者对于她们违背这一规范的任何行为都将给予坚决的镇压。对于青年一代的镇压造成了女性家族统治者对于亲情的漠视。

  可见,是封建制度及其道德规范造成了女性人格的恶化和人性的扭曲,大观园里这些纯洁美好的女子也终将变得如王夫人般伪善,如贾母般冷酷。林黛玉的红颜薄命固然可悲,但她至少得以“质本洁来还洁去”。而宝钗却只能以冰雪聪明之质、天香国色之资身陷“渠沟”,尚不自知。所以,千红万艳的真正可哭可悲之处并不在于她们的香消玉殒,而在于其水质灵魂的陨落。而身陷“渠沟”之后,她们又将难以避免地从被害者转变成迫害者。封建社会压迫和残害女性的工具竟是女性自身,这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最可悲之处。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M].周汝昌点校.桂林:漓江出版社,2010

  吴宝成.捧心西子“泪”为魂——林黛玉之哭浅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李哲,宋伟. 普通大众生存悲剧的代表——薛宝钗[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

  霍彤彤.20世纪贾母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4)

  王素.论王夫人[J].新学术,2008,(6)

  孙虹.黛玉宝钗形象的原型意义[J]. 红楼梦学刊, 1997,(3)

  罗宪敏. 贾母的性格层次[J]. 殷都学刊, 1990,(4)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hongloumeng/93441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