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化石吟》教学设计(3)

化石吟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化石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理清结构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情感目标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

  教学策略设计:《化石吟》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好教材,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联想想象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联系自然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想象远古生物那神奇的景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互动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

  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是昨天生命信息的演绎,讲述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化石吟》

  2.解题:化石就是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

  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3.出示学习目标(课前标示在小黑板上)

  二.整体把握

  (一)朗读感知:朗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要读出节奏韵律美

  1.正音

  骸潜裹葱茏

  2.听录音,自己小声跟着读,注意体会朗读的语速和节奏

  3.指导朗读:出示已经划分好节奏小黑板,以第一节为例,强调一个词语或关系

  密切的字与字之间不能停顿,如: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4.看着小黑板节奏的提示自由朗读指名2个学生分节朗读评价

  5.齐读课文

  方法:示范----标节奏----个别朗读----评价----再读

  (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和理清诗歌结构

  1.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归纳诗歌大意,其他学生认真听并适当地作出评价和补充完善: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2.快速默读课文,以自主探究的方式理清诗歌结构,指名学生回答,评价完善并板书:(1-2)发问引发联想

  (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小结:总----分----总(并板书)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细读课文,小组思考讨论并回答:

  ①诗中第一节连续四个问句,构成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排比连续不断的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②“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引出下文)

  ③怎样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明确: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否定世间万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平凡的真理指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所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低等向高等进化而来的观点。)

  2.延伸拓展:“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了,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明确并板书:神奇景色----人类的伟大----赞美科学)

  3.小结写作特色:

  ①用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表现科学内容,节奏明快

  ②用第二人称、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可说话的人来写,显得自然亲切

  ③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示有关化石的知识

  ④最后一节回应开头,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4.总结:《化石吟》通过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我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同时,还让我们增长了生物科学知识。.

  三.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

《化石吟》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感知诗歌内容。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性语句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句,体会、理解课文所蕴涵的科学精神。

  2.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加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再品析语言,了解这首诗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

  1.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新课:

  (展示鱼、树叶、始祖鸟、猛犸、恐龙等化石图片)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各自练习诵读。(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律美。)

  如: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

  4.每小组找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在朗读中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读的出色的进行表扬,给予掌声。)

  5.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只要敢说,就多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言。)

  6.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大意如何概括?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①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③诗歌分为三层:

  (1-2) 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总

  (3-6) 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分

  (7) 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总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四、再读课文,问题探究

  1.集体诵读1-2-7节

  2.思考:

  (1)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使用了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六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连续不断地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诗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首尾圆和。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一人称,感觉亲切。

  五、结束本节课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奇幻的神话”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下一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把谜底揭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 阅读3—6节,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奇幻的神话”变成自己的文字。写写“苏醒的化石”到底说了什么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交流作业成果

  1.学生齐读课文,再次理解文章的前后照应和总分总的结构以及对化石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交流自己写作的文字(写“苏醒的化石”到底说了什么话),择优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品。

  二、研读3—6节,探究问题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2.怎样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否定世间万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平凡的真理指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所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低等向高等进化而来的观点。)

  3.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合作交流问题。

  三、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1.集体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出赞美的语气和充沛的感情。

  2.讨论:

  (1)诗歌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说明作用。

  (2)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a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化石引起人们想象出生物进化的历程)

  b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化石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

  c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化石能够记录生命演化的历程)

  四、总结课文

  1、内容: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作者以诗的形式,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那令人神往的让人惊叹的生物世界。诗人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化石。文章开篇就以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进而将读者引入对远古生物世界的探密中,具体抒写了遐思的内容。最后回答问题,呼应开头,首尾圆合浑然一体。总之,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颂,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奇妙和人类的伟大。学习这首诗,让我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同时,还让我们增长了生物科学知识。.

  2、写作特色:

  ①用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表现科学内容,节奏明快;

  ②用第二人称、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可说话的人来写,显得自然亲切;

  ③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示有关化石的知识;

  ④最后一节回应开头,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基础训练作业。

  2.课余搜集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根据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5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

  化石吟

  张锋

  (1-2) 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总

  (3-6) 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分

  (7) 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总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七、教学札记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huashiyin/398878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