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王崧舟湖心亭看雪赏析(2)

湖心亭看雪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基于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王崧舟老师并没有被这首诗中每个字、每句话的解释给牵绊住,他只是抓住了文中写景的片段和最后舟子能够体现张岱性格的一句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展开教学。

  “食材”有了,但是要呈现一桌让人回味无穷的佳肴,还需要巧妇的心思和设计。在听完课后回味无穷,再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路,发现这条路是王崧舟老师为学生开辟的一条每节台阶并不高,但是曲径通幽的小路。在路的尽头回望,自己已处于一定的高度,不禁疑问:这首诗从表面上看并不能读出张岱的心境,王崧舟老师又是如何将我们带入其中的呢?

  从教学设计上课,起承转合:起,诵读古诗;承,品读雪景;转,悟读性格;和,解读心境。细细一看,其中有精妙之处:在诵读雪景之时,教师就让学生通过寻找并诵读文中带“一”的诗句对湖心亭雪景有了初步感受,并且留下了一个问题:本是长堤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为什么写成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呢?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引发深思,为下面揭开湖心亭雪景之美、诗人心境之孤独的薄纱做铺垫。

  在品读古诗时,王崧舟老师创设了情景,让学生化身成张岱,在大雪三日之后撑起了小舟去湖心亭看雪,逐句品读写景的句子,紧紧抓住其中的“绝”、“独”、“与”、“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感悟,感悟雪景与人完全融合,天地之间独有雪,诗人心中唯有独。这个环节可谓是“润物细无声”,不知觉中由景到人,又由诗人到自己。再细细品味,发现其中又有奥秘:

  首先,学生的角色在不知觉中发生了变化。第一句,学生还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思考:西湖看雪的地方有很多,为什么要去湖心亭?张岱的《寻梦西湖》中写的“夜月登此,悄寂凄凉……人稀地僻,不可久留。人稀地僻,不可久留。”,既然湖心亭人稀地僻,不可久留,为什么还要去呢?再看古诗中湖心亭的雪景确实只有一个字——“绝”,这不禁让旁观者的心中产生了一个大大的疑问。第二句中,学生还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你去西湖看雪,你会带谁去?而张岱却是“独”往,感受诗人内心的“独”字。这时候张岱的内心已经展露在我们这些旁观者的面前。在第三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品读中,学生还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感受雪景之美,只是这时候,他们偶尔会恍惚中觉得自己是张岱,偶尔是画中人,已经分不清了,所以才会顺其自然地说出“忘我”、“身心入境”、“天人合一”这一类词语,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或是画中人,或是张岱。在最后一句话教授“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语时,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最终教师以“二十年了,我常常梦回西湖的湖心亭看雪……”,学生就一下子被带入张岱这个角色。  这个教学过程中,不得不惊叹王崧舟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之强、之高、之深,但又忽然感觉老师的解读不是刻意追求强、高、深,他将自己看作了张岱,与他一起悲,一起痴,甚至一起哭,不疯魔不成活。自己成为张岱精神能量新的载体,感染了学生,渲染了整个会场。这种精神能力甚至让人感觉王崧舟老师已经化成了张岱,说的每句话,写的每个字都是情境。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说要创设情境,我觉得创设的情境不能算是情境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的情景是精神世界,是老师身上所积聚的情感。这也是我们普通老师模仿王崧舟老师往往成为东施效颦的关键原因。

  在品读完古诗之后,学生悟读性格和解读心境,这两个环节中,教师的引领就少了一些,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这是情意浓浓过后的哲理思考,一动一静,学生将张岱心中的情感——也是他们自己心中的情感结晶成文字。

  现在已是第二天,但感觉自己还在湖心亭看雪,还在课堂之上,已回不来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huxintingkanxue/21872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