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湖心亭看雪》教案(5)

湖心亭看雪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欣赏西湖美景,反复诵读课文,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和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热情。

  3.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杭州西湖风光图片。

  第一组:(春夏秋冬)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

  第二组:(朝暮)苏堤春晓花港观鱼雷锋夕照三潭印月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学生吟诵: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配乐朗诵: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体摘要显示: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齐读课文,师生互助完成朗读节奏的划分;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对文句、内容等大胆提出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与学生互动感知课文内容。

四、细读品读? 探究课文

  一读课文 同学们提出难懂或不懂的问题;

  对课文中的内容可以提出质疑;

  教师预设:“更定”是晚上八点左右还是凌晨五、六点?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

  二、读课文 ?找出文中 景物描写雪景的词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点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1、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表现了出来。这是对湖心亭雪景的总体描绘。

  2、“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作者通过这些高度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的、依稀恍惚之感。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三、读课文湖心亭巧遇是叙事、是抒情?

  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1、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以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四、读课文品味舟子的话:?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学生由此生发开去,大胆提出自己的理解。

  五、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及相关诗文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饮湖上初晴雨后》(苏轼)

  《秋山》(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附:板书设计

  湖心亭 看雪

  张岱景事 情

  天与云与山与水,大喜 自矜

  上下一白. 强饮 自得

  一痕、一点、 问姓氏?? “痴”

  一芥、两三粒.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雪后奇景的赏析 。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学生情况可用西湖诗词导入,也可直接导入。

  (二)作者介绍 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同学们,听了之后你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湖心亭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吗?

  (四)互动释疑

  1、学生质疑

  2、相互解答、指导、明确。

  3、提示积累重点词语:(幻灯)

  是日更定:是,这。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拿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客此: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五)深入理解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形象的一个词语。引出——痴。

  教师追问:那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痴”,从而带动全篇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展开师生对话。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2、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

  3、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六)教师小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雪中的情(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关于《湖心亭看雪》教案7篇】相关文章:

1.《湖心亭看雪》优质教案

2.《湖心亭看雪》教案

3.湖心亭看雪优质教案

4.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

5.湖心亭看雪教案反思

6.湖心亭看雪的教案

7.湖心亭看雪教案

8.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答案

9.《湖心亭看雪》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huxintingkanxue/409782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