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湖心亭看雪》教案(3)

湖心亭看雪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5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zhēn)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铺毡(zhān)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1)一字多义:①余橈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

  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

  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

  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五、堂堂清

  1、背诵全文

  2.练习第二题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

  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质疑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 具 多媒体

 课 时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去查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能背多少?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习

  1、注音

  更定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

  2、解词

  更定 拿拥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白 长堤一痕

  一芥 焉得 更 大白 客此 者

  三、初读课文

  1、请一男一女同学初读课文,看看他读音和停顿正不正确(音乐、 幻灯)

  2、再请以同学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放音频。

  学生活动,可分成两组,每组一段,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3、疏通文意。

  四、齐读课文

  思考:①、 找出课文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明确: “独往湖心亭看雪”之 “独”与“舟中两三粒而已”“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思考:②、课文中那个词形象的概括出张岱的形象?

  朗读: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思考:③、 “痴”字通俗的讲是什么意思?

  呆、傻、笨,举止不同常人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1、解释词语。2、介绍作者。

  二、齐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问:课文哪些的方写出了张岱的呆,不同常人?

  1、“更定”“独”“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什么声音都没有。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万籁俱寂)

  问: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听觉)

  问:让人想起柳宗元什么诗句?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从什么感觉器官描写的?(视觉)

  师: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并且是晚上八点以后,也许你正在看电视,也许在做作业,也许已准备睡觉了,可我们的张岱,居然在这时去看雪,是不是不同常人,痴人首先是行为痴

  归纳:——痴行

  2、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我们一起看看景物描写有没有怪异之处?

  齐读“西湖夜雪图”:“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问:请问,这段对“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 景物特点:空寂、悠远、脱俗

  写法:白描写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文中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写,“一白”、“ 一痕”、“ 一点”、“ 一芥”、“ 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 点与线、 多与少、 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空寂、悠远、脱俗的意味。 在这幅空寂、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中,张岱把自己融入了苍茫的宇宙自然,天人合一,所以痴人眼中有痴景,人只是自然之景的一分子罢了。

  归纳:——痴景

  3、问: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问: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请填出来。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师:看来作者是找到了知音,“强饮三大白而别”,虽然不会喝酒,但还是喝了三大杯,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不管他身份地位、俸禄高低、姓甚名谁,只知他是他乡游子,今日相逢,后会难期。不愿和人交往,和情趣相投者也只是淡然相交。他知活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明确: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归纳:——痴心

  四、走近作者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为什么有寒冰呢?请看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明确:“崇祯”“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大明已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

  五、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幻灯)“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

  痴{ 痴景 白描

  痴心

  教学后记《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7

  《湖心亭看雪》中的“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饮”,有老师按添字法译为“勉强地饮下”,也有老师根据作者遇知己的惊喜而译为“畅快地饮下”,人教版教参译为“尽力地饮下”,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首先要从该字(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出发,要从辞典中找依据;也可根据作者的生平喜好再作判断;还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综合上述三点,我认为人教版教参的翻译更为合情合理,现在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能够直接表明张岱不善饮酒的是《龙山雪》的一段文字:“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欲之,竟不得醉。”⑤天寒地冻,以酒御寒,理应多喝一些,而张岱却是“勉强”举大觥敌寒,居然没有喝醉,想必作者本人也很奇怪自己的超水平发挥,所以用了“竟不得醉”的表述。看来张岱的确不是一个善饮之人了。

  (一)课文中的语境

  那么,这样一个不善饮酒之人在文中的“强饮”就可以完全理解为“勉强地饮下”吗?我们还可以就这一词语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

  课文共两个自然段,在第一段“赏奇景”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在景中也可看到作者已将烦心琐事抛于“雾凇沆砀”之外,才能寂静中稍带惊喜的心境绘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样一幅唯美的水墨画。

  第二段 “遇知音”中,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更定之时,“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有了赏雪时的惊喜心情作为基础,此时作者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作者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视对方为有同样生活情趣的知己,所以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亭中人的惊喜之情。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在这样的氛围中,把“强饮”译为“勉强地饮下”,理解为“被动的、没办法地饮下”就不符合作者情感的表达了。

  究竟“勉强”为何意,《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能力不够,还尽力做”或“不是甘心情愿但努力地做”。张岱的确不擅长饮酒,但有遇到知己的惊喜之情确实想表达出来,即使能力不够,还要尽力地做。因此以“尽力地饮下”解释“强饮”,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总之,无论是从“强”字的义项和用法分析角度,还是立足于张岱不善饮酒这一事实,或是从课文的语境角度分析,“强饮三大白”的“强饮”译为“尽力地饮下”更为合情合理。

【《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锦集7篇】相关文章:

1.《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锦集9篇

2.《雨巷》教案范文锦集5篇

3.《湖心亭看雪》教案模板锦集6篇

4.《湖心亭看雪》教案锦集8篇

5.《湖心亭看雪》教案模板锦集5篇

6.《湖心亭看雪》教案

7.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

8.湖心亭看雪复习教案

9.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答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huxintingkanxue/422385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