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湖心亭看雪》教案(2)

湖心亭看雪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雪后奇景的赏析 。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学生情况可用西湖诗词导入,也可直接导入。

  (二)作者介绍 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同学们,听了之后你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湖心亭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吗?

  (四)互动释疑

  1、学生质疑

  2、相互解答、指导、明确。

  3、提示积累重点词语:(幻灯)

  是日更定:是,这。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拿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客此: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五)深入理解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形象的一个词语。引出——痴。

  教师追问:那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痴”,从而带动全篇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展开师生对话。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2、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

  3、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六)教师小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雪中的情(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3

  《湖心亭看雪》中的“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饮”,有老师按添字法译为“勉强地饮下”,也有老师根据作者遇知己的惊喜而译为“畅快地饮下”,人教版教参译为“尽力地饮下”,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首先要从该字(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出发,要从辞典中找依据;也可根据作者的生平喜好再作判断;还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综合上述三点,我认为人教版教参的翻译更为合情合理,现在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能够直接表明张岱不善饮酒的是《龙山雪》的一段文字:“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欲之,竟不得醉。”⑤天寒地冻,以酒御寒,理应多喝一些,而张岱却是“勉强”举大觥敌寒,居然没有喝醉,想必作者本人也很奇怪自己的超水平发挥,所以用了“竟不得醉”的表述。看来张岱的确不是一个善饮之人了。

  (一)课文中的语境

  那么,这样一个不善饮酒之人在文中的“强饮”就可以完全理解为“勉强地饮下”吗?我们还可以就这一词语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

  课文共两个自然段,在第一段“赏奇景”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在景中也可看到作者已将烦心琐事抛于“雾凇沆砀”之外,才能寂静中稍带惊喜的心境绘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样一幅唯美的水墨画。

  第二段 “遇知音”中,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更定之时,“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有了赏雪时的惊喜心情作为基础,此时作者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作者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视对方为有同样生活情趣的知己,所以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亭中人的惊喜之情。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在这样的氛围中,把“强饮”译为“勉强地饮下”,理解为“被动的、没办法地饮下”就不符合作者情感的表达了。

  究竟“勉强”为何意,《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能力不够,还尽力做”或“不是甘心情愿但努力地做”。张岱的确不擅长饮酒,但有遇到知己的惊喜之情确实想表达出来,即使能力不够,还要尽力地做。因此以“尽力地饮下”解释“强饮”,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总之,无论是从“强”字的义项和用法分析角度,还是立足于张岱不善饮酒这一事实,或是从课文的语境角度分析,“强饮三大白”的“强饮”译为“尽力地饮下”更为合情合理。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

  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

  疏通文字。

  1、读:

  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2、理:

  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3、再读:

  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

  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

  ⑴ 妙在扣景之特征。

  ⑵ 妙在用朴素之语。(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⑶ 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诗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

  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五、结篇

  复读巩固。

  六、作业

  搜集其他写雪的名句或名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huxintingkanxue/422387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