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湖心亭看雪》教案(5)

湖心亭看雪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7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本文是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游记。

  3、读准注音:

  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

  4、解释实词:

  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一芥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

  三、走进课文

  1、老师范读2、同学读课文,以组为单位疏通课文,提出疑问。3、疏通文意。

  四、赏析课文

  1、初探叙事内容

  (1)归纳记叙要素

  A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B地点:西湖湖心亭

  谁来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湖心亭

  正如同学们所介绍,湖心亭四面环水,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那冬季的湖心亭风景如何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C人物:余、舟子、两金陵人、童子

  D事件:看雪,喜遇知音

  2、共赏雪后奇景

  (1)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简要说明理由。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古人写文惜墨如金,此处却连用三个“与”字,是否拖沓重复?

  (4)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A体会量词的妙笔B写法:白描

  问:文中“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C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吧,“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3、同品冰雪痴情

  (1)大雪三日后,天寒地冻之时,作者为何深夜独行去西湖看雪?反映他什么志趣与追求?

  (2)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3)饮酒之前不问姓氏,之后才问,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写名字,不留地址,这样写有何深意?

  五、拓展延伸

  在古代文人中为张岱觅知音

  六、布置作业

  1、课后选一处钟情的景致,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文字,注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饱含深情的诵读全文。

  3、收集并积累关于“西湖”及“冬雪”的诗词句。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8

  《湖心亭看雪》中的“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饮”,有老师按添字法译为“勉强地饮下”,也有老师根据作者遇知己的惊喜而译为“畅快地饮下”,人教版教参译为“尽力地饮下”,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首先要从该字(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出发,要从辞典中找依据;也可根据作者的生平喜好再作判断;还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综合上述三点,我认为人教版教参的翻译更为合情合理,现在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能够直接表明张岱不善饮酒的是《龙山雪》的一段文字:“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欲之,竟不得醉。”⑤天寒地冻,以酒御寒,理应多喝一些,而张岱却是“勉强”举大觥敌寒,居然没有喝醉,想必作者本人也很奇怪自己的超水平发挥,所以用了“竟不得醉”的表述。看来张岱的确不是一个善饮之人了。

  (一)课文中的语境

  那么,这样一个不善饮酒之人在文中的“强饮”就可以完全理解为“勉强地饮下”吗?我们还可以就这一词语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

  课文共两个自然段,在第一段“赏奇景”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在景中也可看到作者已将烦心琐事抛于“雾凇沆砀”之外,才能寂静中稍带惊喜的心境绘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样一幅唯美的水墨画。

  第二段 “遇知音”中,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更定之时,“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有了赏雪时的惊喜心情作为基础,此时作者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作者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视对方为有同样生活情趣的知己,所以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亭中人的惊喜之情。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在这样的氛围中,把“强饮”译为“勉强地饮下”,理解为“被动的、没办法地饮下”就不符合作者情感的表达了。

  究竟“勉强”为何意,《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能力不够,还尽力做”或“不是甘心情愿但努力地做”。张岱的确不擅长饮酒,但有遇到知己的惊喜之情确实想表达出来,即使能力不够,还要尽力地做。因此以“尽力地饮下”解释“强饮”,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总之,无论是从“强”字的义项和用法分析角度,还是立足于张岱不善饮酒这一事实,或是从课文的语境角度分析,“强饮三大白”的“强饮”译为“尽力地饮下”更为合情合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huxintingkanxue/426808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