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李白 将进酒 教案(2)

将进酒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七、四读诗歌,品评鉴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鉴赏一下这首词,看我们的词人究竟是怎样抒情的,而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与诵读

  (一)朗读课文

  1.看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读了之后在你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学生活动:自由想象 明确:气势雄壮,势不可挡的感觉(开头四句写悲,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境界阔大,慷慨生悲——“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其浩大的声势,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动),“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几乎所有的文人面对着流水,都会诗兴勃发,比如《论语》上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们在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江水时往往会想到一种感情,那就是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李白也一样 “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我们头脑中应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所以第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 )

  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人生”以下六句写欢,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何况又是生逢知己,酒逢对手,因而转悲为乐)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正因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诗中的李白“悲感”但并不“悲观”,他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情绪由“悲伤”转为“乐观” 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心中始终燃烧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和热情应当读得掷地有声;在《行路难》的最后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这才是真正的李白,从貌似消沉中透露出的是坚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即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遄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突出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其实就是诗人借题发挥的牢骚话,也就是酒后吐真言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举杯浇愁”借此倾诉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以曹植自况,更加深了诗人的愤激)

  问: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痛饮狂歌,对朋友愤言“钟鼓馔玉不足贵”,是由衷之言吗?为何“但愿长醉不复醒”?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jiangjinjiu/21835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