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读贾平凹《古炉》有感(2)

贾平凹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篇二:贾平凹《古炉》读后感

  八十年代末看贾平凹的小说《浮躁》,感觉写得真好,从此关注他的文字,可九十年代看他写的《废都》,便充满了厌恶,从此很少再看他的文字。端午节去厦门,小弟却拿出一本厚厚的《古炉》让我看,并说写得不错,于是带回家来,当时正在看刘再复先生的红楼四书,直到七月初才开始拿起《古炉》细细品读,持续用了近一个月时间才全部看完。

  《古炉》开篇的“冬部”,像电影的慢镜头,拉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发生在陕西一个名为“古炉”的村子里,这里贫穷闭塞却山水清明,村人们保持着传统的烧瓷技术和浓郁的民风古韵,仿佛几百年来从未被扰乱过。但动荡却从1965年冬开始了,古炉村里的所有人,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下,各怀不同的心思,集体投入到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直到1967年春,这个山清水秀的宁静村落,演变成了一个充满猜忌、对抗、大打出手的人文精神的废墟。贾平凹用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浑然一体的陕西风情,将中国最基层的农村“文-革”的历史轨迹展现在读者面前。

  《古炉》长达64万字,是贾平凹历时四年的心血之作。书中人物众多,一个村子几百号人都有名字,甚至连小猫小狗都有名字,刚开始看觉得有些杂乱。但随着故事的进展,几个主要人物便凸现出来。或许是我在农村长大的缘故,自己整个小学阶段都处于“文-革”时期,所以读这本书很多情节都感觉很熟悉,甚至书中的几个主人公(霸槽、天布、支书、水皮、蚕婆、狗尿苔、麻子黑、守灯、善人、杏开等等)我都能从自己童年的记忆中找到类似相应的人来对号入座,所以看这部小说仿佛就回到了那懵懂的年代。

  书中讲述随着红卫兵串联,文-化-大-革-命先是像轻柔的风刮进了这个小村庄,人们虽然有耳闻,但还是能够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该下地的下地、该养牛的养牛、该烧窑的烧窑。但是,就这样一个偏僻的村庄,最终仍然被文-化-大-革-命的狂风席卷了,原本由舅甥繁衍亲上加亲的村庄,在这场运动中开始裂变,以夜姓为首的霸槽成立了榔头队,以朱姓为首的天布成立了红大刀队,两派开始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先是文斗,互相贴大字报,批斗对方拥护的人员,后来不可避免的上升到了武斗。而最终,两派的头目都被无产阶级专-政了,成了那个疯狂时代的牺牲品。作者通过古炉村庄这样一个小小的窗口展现出了那时整个中国的景象。

  如果说贾平凹的《浮躁》写的是中国人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迷失;《废都》写的是九十年代中国的颓废迷丧,那么《古炉》写的就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朝代更迭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从中可以找到你、我、他。虽然《古炉》时间跨度仅春夏秋冬,但其中传递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人间四季的更替,这里有中国最底层百姓的甘苦酸甜;有中国几千年文化在黄天厚土里所留下的积淀沉渣;有弱小民众的无声抗争;也有善人的天理演进……贫穷使人容易凶残,不平等容易使人仇恨。作者用一个西北边远古村的四季更迭,来告诉人们社会的兴衰、制度的更替、人性的丑恶、天道的轮回。文中我尤其欣赏“善人”这个人物,他是一位还俗的和尚,会接骨说病,在那混沌的年代里,他总是劝人向上向善,为了阻止一场两派的恶斗,他把一箱治病的蜜蜂全部放飞;为了保护古炉村标志性的树木,那棵百年老树白皮松,他据理力争,但他微弱的善举无法阻挡疯狂的恶行,绝望中他选择了自-焚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这个人物身上,让人看到黑暗中人性犹存的曙光。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善人是宗教的,哲学的,他又不是宗教家和哲学家,他的学识和生存环境只能算是乡间智者,在人性爆发了恶的年代,他注定是要失败的,但他毕竟疗救了一些村人,在进行着力所能及的回复、修补,维持着人伦道德,企图着社会的和-谐和安稳。

  《古炉》这部鸿篇巨著,贾平凹仍是秉承一贯的写作风格,里边大多是陕西方言俚语,对于有文字洁癖的人来说,会觉得语言有些粗俗,但故事的确写得很真实且很有深度。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jiapingao/30298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