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贾平凹谈文学翻译(4)

贾平凹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正是因为中西方在价值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西方舆论对我们的价值观并不能完全认同。但是世界文化应当“求同存异”而决不能完全同化。因此,面对西方世界对于我们文化、意识的不理解与不认同,我们要始终认清并保持自身优势,不迷茫亦不自傲,这样才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保持本质、特色与优势。

  贾平凹先生曾就“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值得被翻译?”发表见解,认为翻译家是人类精神力量的传递者,而如何选择有价值的作品进行翻译与传播更是至关重要。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记下孙犁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出版外国文学作品所选的是各国的进步文化成果,并不去找人家的落后或阴暗面也。但国外有些出版商或读者,对中国有这种想法,是很有可能的。从他们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中,是可以看到这一点的。”著名翻译家葛浩文也曾遗憾地表示,他所翻译的作品对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是没有助益的。当然,我们更不能为了作品能被翻译到外国、被外国读者接受而创作。孙犁先生说:“我们不能提倡媚外文学。在三十年代,鲁迅把那种讨好外国人,以洋人的爱好为创作标准的文学,称作‘西崽像’的文学。”

  可以说,通过高水平的翻译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仍在努力。我国的文学组织机构也在积极搭建平台,向外推介中国作家和作品。2013年10月,贾平凹先生参加了法兰克福书展,带去了中文版《废都》、《带灯》等作品。2014年8月,相关部门组织了由16个国家的30位汉学家参加的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贾平凹先生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最终,与会嘉宾形成共识:文学最终还应该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美德,而中华文明将以“明灯”般的精神文明形态照亮人性之美。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人类文明更趋完善,更趋近“文明”一词的古义——富文采而光明。  我和贾平凹先生的这次见面,谈到的其实是一个很深奥的文学话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谈话激励着我继续学习与进步。从请我进屋到送我出门,贾平凹先生像老熟人般地热络亲切。我认为,我们之间的这种缘分与了解,不仅源自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建树以及对孙犁先生的景仰,更源于他自觉肩负的文化责任与担当。

  (来源:天津日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jiapingao/35111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