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季羡林《我的心是一面镜子》读后感(2)

季羡林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读后感二

  季羡林先生终究尘归道山,带着一身未竟的考据大业离开了人世。先生本人对生死早已淡然处之——在经历了几乎整个世纪的风雨与沉浮,他的心情已越发沉静可敬。以镜喻己,照出自我的真实,审视自我一生的得失功过,是非荣辱——这样的平静淡然远非俗世中的你我可比。

  先生的这一套自选集堪称本本精彩,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散文集子《赋得永久的悔》。而如若真想研究一下先生这永久的悔——这少年时期的潦倒穷困——不得不看看这本《镜子》——这本自传似的,脉络清晰的先生心灵史。其中有先生求学阶段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也有先生在清华求学,北大授业的若干新鲜事,其中有先生远赴德国初部研究梵文吐火罗文的学术报告,也有先生文革期身陷牛棚却意志坚定,翻完《罗摩衍那》的壮举。

  一句话,先生在这本书里详细的叙述了自己的一生,按照先生的意思,这一生的重中之重,一是少年时期失去母亲的悲痛,二是学术研究。从感情上,前者意义重大——年少失去母亲,寄居在叔父家养成了先生内敛而善于思考,独立的性格(书中有详细的描述)。从追求人生意义的角度来说,后者更大,也成为先生一生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先生从考证初期,便遵循了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方法,对梵文,以及对糖史的研究,考证,以及后来对吐火罗文的开辟,研究,都无疑对学术界和中印文化的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帮助。

  谈起功绩,季老是谦虚的。他也承认自己也有虚荣心,但更多的时候,是他的反思。作为一位国学大师,季老的性格让人不得不佩服,尊敬!

  谈起自己的过失,季老谨慎,但绝不避讳。谈起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研究失误之处,季老指出自己的思想前后多有些矛盾之处。

  谈起亲情,季老掷笔三叹,永远在意着那份深切的母子情。

  季老的内心有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真实的照出自我,季老也平静的把那个自我不加掩饰的告诉你我——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试问如今爱写些半通不通,兀自把自个儿束之高阁的大学问家,大作家,有这样内敛宁静的心志与底魄么?

  这面镜子当然也照出自己的丑陋。但丑并不是可怕的,丑的意义在于让自我审视,让自我真诚。季老这麽说,何尝不是在鼓励你我呢?  重要的不是把丑搁在心里,而是用镜子照出实物,认清自我。

  对青年——我想起季老那句,当代的青年都有承上启下的责任的话。当然,蛰居于大千世界的你我,也许对文学,对国家的责任微乎其微。但,我们何尝不可把这种责任化作是对亲情的责任,学习的责任,工作的责任呢?

  念起季老谆谆之语,于是滔滔不绝,愧难成文。掷笔三叹,悲从中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jixianlin/30291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