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季羡林永久的悔赏析(2)

季羡林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赏析

  季羡林(1911-2009),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赋得永久的悔》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佳作,一经发表,广为流传,并且获得了最高文学奖——鲁迅文学奖。

  梁实秋先生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妇母的爱,是神圣的。”特别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曾几何时,先是人欲横行,斗争哲学深深撕裂了人伦之爱;后是物欲横行,认钱不认人,再次给人伦蒙上阴影。父子反目,母子反目,夫妻反目的时看得多了,但这终究是乌云遮望月。看现在每到清明,扫墓的人摩肩擦踵,割不断的还是人间真情。

  季先生的《赋得永久的悔》就是写了自己对母亲的热爱、思念、愧疚、悔恨交织碰撞的深情。整篇文章是一气呵成的,这一股“气”也令读者不可抗御,让我们看到一代学人是以何种态度怀念自己母亲的,他讲到自己的身世,讲到母亲的家世,穷苦到什么程度,一个六岁的孩子“说不清楚”,“反正吃的极坏,这个是我懂的”。据季先生回忆: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 “白的”与我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的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谈“红”色变了。

  全文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孩提时代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呢?原因并不复杂,民以食为天,穷人家一直过着吃不饱的日子,作为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对关于吃的东西,留下的印象最深,为吃饱肚子,想方设法,无所不用其极。但是更深层的意义是作者写到自己偶尔也有几次吃到稍微好一点的东西,但大多是母亲从牙缝里省下来,留给他吃的。文中提到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母亲的心中应该是怀过希望的,希望将来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可最后带给她的是绝望,是后悔:“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作为孝子的季羡林,早就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可是母亲没有等到这一天,永远永远地走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怎么不令人肝肠寸断呢!母亲的早逝。使季先生心中留下了永久的悔。

  整篇文章,笔墨中浸透着苦难,饱含着深情,但感觉是舒缓平静的,及至到了最后,感情迅速推倒了顶点。犹如江河决堤,汹涌浪潮决堤而下;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喷涌而出,特别是结尾: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感情真挚,宛如旷野惊雷,天崩地裂,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正如一位学者说的那样:“季老这篇文章。乃用‘红’的‘白’的写成,‘红’的是血,心中淌着的血;‘白’的是泪,沾湿稿笺的泪。”《赋得永久的悔》一文,以不事雕琢的朴素文字,展现了季老饱经沧桑,丰富细腻的感情世界,令人叹为观止,看来好文章当以感情为上。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jixianlin/31667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