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4)

兰亭集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教师:人生之美好短暂,享乐之永不满足,生命之终归于寂,信夫!

  教师:前面我们谈到,情随何事而迁,是解读本文之关键。现在,我们通过第三段中最难理解的两句话来加以探讨。这两句话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同学们作何感想?

  学生:读课文注解。

  教师:难以理解吧。有两点需要搞清楚:(1)“一死生,齐彭殇”的由来,(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由来。

  我尝试着给大家解读一下:

  庄子《齐物论》中谈到,“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意思是,没有谁比殇子更长寿,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这就是“一死生,齐彭殇”的由来。庄子目睹时代战乱,人若刍狗,而天道恒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故此,消弭了生与死的界限。用他的话说,“以道观之,则万物莫不为一”(《庄子秋水》)。

  而魏晋之际,为我国历史上又一动荡黑暗时期,士人们感受到人生的无常是极为普遍的事实。当时的很多有名的士人,都纷纷丢弃了自西汉以来笃信的儒家学说,而信仰道家思想,纵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选择世外桃源隐居避世。至少,本文中的兰亭集会上的人都有此举动。如谢安曾长期隐居东山,不问世情。(淝水之战时的谢安是后来出山的)所以,时人持“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是不足为奇的。

  但问题是,道义上的持守,与具体的人生感受总不是全然相符。所以,人生是矛盾而痛苦的。依凭道家学说,固然可以使人逍遥避世,忘情山水之间,但实在地说,生与死又怎能够是一样的呢?王羲之就领悟到了这个切实的矛盾。他从人生的实际感受方面对道家学说提出了质疑,所以才会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两句话。也许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人生谁又能说清楚呢?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怪不得,王羲之在随后写到,写什么呢?大家一起读。  学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教师:那么,“情随事迁”中的这个“事”说白了就是指本文之时代背景,诸位以为然否?

  (下课铃响)

  教师:很遗憾,还没完,下课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antingjixu/18962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