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兰亭集序 说课稿(2)

兰亭集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

  以课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兰亭集序》的图片导入

  这样导入可以让学生初步领略王羲之书法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古文兴趣。

  1、目标展示

  目的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学习重点。便于检验学习效果。

  2、 简介作者并介绍“序”

  让学生读导学案上有关作者简介和“序”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简要了解一下“序”的内容、分类。

  3、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划重点字词。

  4 、教师范读

  通过老师的范读,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比如“禊”、“觞”、“怏”等;常考名句中易写错的字词,比如“禊”、“激”、“觞”“幽”等。同时, 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使学生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精练优美、自然清新语言之美。教师相机有针对性的做朗读指导。

  5、小组合作探究,逐段交流疏通预习时存在问题的词句。

  基于这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先解决阅读理解上字词的障碍,因此我设置了小组合作探究,逐段交流疏通预习时存在问题的词句的环节。

  由学生四个人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合作,这个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把重点的多义实词,如:“毕”、“咸”、“修”、“引”、“次”等,重点的虚词,如“之”、“以”、“其”等,词类活用和句式,归纳整理在导学案上,讨论总结并分组在黑板上展示,讨论不能解决的难句,教师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好词句疏通工作。

  6、再读课文。

  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接着分析课文理解思路,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和字词。这一环节既可以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情感思路,又可以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在明确文意的情况下,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作者的感情是体现在“乐、痛、悲”这三个字上。但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上的局限,他们很难理解作者在游乐的时候为什么会生出“悲痛”之感,这也是学生理解文意的难点。根据这个情况,就可以设计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一:作者的乐由何来?(要求学生结合文本思考,回答)

  问题二:作者为什么而“痛”?

  问题三:“痛”与“悲”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因何而悲?(质疑法)

  问题一是对文本的分析比较容易解决。问题二需要老师结合着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过的文章、名句加以引导去感受作者对美好易逝、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如:“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庄周的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这样学生就能顺畅的理解文中作者由“乐”到“痛” 的情感转变了。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死和生都是大事,作者为何而痛?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这部分也是本课的难点,我准备这样来突破:让学生回顾当学案上的时代背景,东晋士大夫们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玄学、清谈之风盛行。而王羲之的人生观是反对清谈,颇想有所作为,联想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自己的处境及在有生之年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之痛,怎不令他“感慨系之”!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真正含义,也在于此。

  设置问题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悟:俯仰古今,人们对死生问题都会发出同样的感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一般的痛,由一己之痛想到天下人之悲,是千古同悲。

  7、能力拓展

  根据《兰亭集序》中的有关描写,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王羲之与文人墨客在兰亭集会的盛况,100字左右。

  设置这一环节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8、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归纳整理文言词语

  (3) 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并欣赏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相互交流。

  附板书设计:兰亭集序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antingjixu/33329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