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兰亭集序课文复习文案题目(6)

兰亭集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兰亭集序》教案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参赛作品

  苏教版必修 五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滕州一中西校高 二 、三 部语文组李慧敏

  课 题

  兰亭集序

  课 型

  文言文新授课

  课 时

  第1、2、3、4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文言知识

  能力点

  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

  教育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重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擅长诗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出示临摹图),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但是,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兰亭集序》可谓 “文质双绝”。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1、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断句:

  3、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相关存在的疑难问题(字词)。

  4、选三个学生读,随时正音,纠正错误,学生初步理解内容即学生谈本段讲了什么。

  5、学生再读课文,看图说话。(等于翻译课文)明确:

  6、读全文,提醒学生思考:

  提问:(1)《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2)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一、自由朗读第一部分。

  ①提问: 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次怎样的集会?何以见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确:良辰—美景—佳处—乐事,“信可乐也”。

  师生共同研习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结合“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及相关知识。

  佳处:“会稽山阴”即浙江绍兴,兰亭在绍兴兰渚山,据说勾践曾经在那里种过兰花。

  乐事:“修禊事也”。古人规定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但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提问:春天在古代分几个阶段?明确:孟—仲—暮。)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落实“咸”字。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解释词语并板书,重点落实研习“修竹”“清流”。

  明确: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归纳一下,可乐者几个?

  名士济济,聚首兰亭 一可乐也

  山环水绕,境界清幽 二可乐也

  饮酒赋诗,畅叙幽情 三可乐也此矣”。

  天朗气清,日暖风和 四可乐也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五可乐也

  良辰,美景,赏心,佳事,四美齐臻——信可乐也

  二、朗读第二部分:

  ①提问: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明确:“痛”。那么是痛心、痛惜还是悲痛?先不忙回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②提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施展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明确: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的:“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三、齐读第三部分:

  前面两部分分别讲到了“乐”和“痛”,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转变呢?

  请一位学生朗诵,师生一起感受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①理清这部分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陈述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的深入抒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随后作者发出“后之视今”的感叹,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学生讨论:弄清本文抒情为什么先乐后悲?

  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周围的环境、宴会的活动内容、当天天气等,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2、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主要写宴集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2、专家的看法:

  这种先乐后悲的写法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两方面的原因。就其历史原因来说,这种描述聚会后转悲的作品并非始自《兰亭集序》。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途中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东汉《古诗十九首》之四云:“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写宴游之欢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可见历史上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兰亭集序》如此用笔就不足为奇了。就其现实原因说,这种写法符合人们的心理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景本来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第四课时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例1 下面对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 B.于是与亮情好日密(省略句)C.死生亦大矣(宾语前置句) D.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解析:C项应为判断句。答案:C

  ★例2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凭借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B.俯仰一世——很快地度过一生。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解析:C项中对“一”的理解错误。“一”为动词,应为“把……看作一样”。答案:C?

  ★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是作者为他和名士们在山阴县兰亭举行聚会所写的诗而作的序,是一篇诗序。

  B.首段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事由,着重表现宴会的奢华和与会人的快乐。

  C.二、三段由快乐转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

  D.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语言清新自然,简洁雅致。

  答案:B.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7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例4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安陵君其许寡人 B.其致一也C.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解析:A项中的“其”是副词,可解释为“可要”。B、C、D三项中的“其”都是“代词”,可解释为“他们”或“他们的”。答案:A

  ★★例5下列各项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解析:例句与A、C、D三项中的“之”都作助词“的”讲,B项中的“之”用作代词。答案:B

  ★★例6下面各项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C.齐彭殇为妄作 D.悟言一室之内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通假字的掌握情况。A、B、C三项中均没有通假现象。D项中的“悟”通“晤”,面对面。答案:D

  ★★例7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答案、D

  附:

  板书设计:

  乐——时、地、人、物、事

  痛——生命短暂、人生易老

  悲——亘古不变的规律

  教后记: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如果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所以,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对于文言知识这一板块的教学,采取了让学生在利用《丛书》结合注释自我口述课文的基础上,各组展示成果,同时提出译不通的地方,交予全班讨论解决,这一方案得到较好的落实。在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无法做到的,老师首先引导,共同探讨解决,但绝不把结论直接告诉他们。以学生为主体,顺着学生的思路走,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5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石家庄一中 马瑞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作者的人生情趣。2、掌握重要实词“修、期、致、次”等。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对人生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小组合作交流,八个小组分别完成八个问题。

  一作者及文化知识 二如何诵读

  三整体感知 四1、2段详析

  五1、2段评析 六3、4段详析

  七3、4段评析 八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苏东坡物我皆无尽可共适清风明月的情怀,体悟了王安石尽吾志

  可无悔的精神,今天让我们一道走近一代书圣,共赴兰亭盛会,分享王羲之对人生的感喟吧! 板书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教学流程

  1.展示教学目标

  2.2组王逸凡诵读课文

  2组同学点评和补充

  老师补充: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夫/人/之/相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全体同学齐读

  4.整体感知,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

  3组同学回答问题

  内容: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点叙宴集盛况——抒发人生感慨——交待作序目的

  用原文回答作者情感变化:乐——痛——悲(板书)

  5.作者为何而乐?

  4组疏通1、2段,5组同学分析

  师补充:游目骋怀 理解

  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本文可谓良辰美景俱得,赏心乐事兼有,且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信可乐也!

  6.全体试背1、2段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谁人不乐,谁人不爽?缘何而来“痛”与“悲”呢?

  7.6组疏通3、4段、7组分析

  师补充:

  痛之因——俯仰间 老之将至,已为陈迹————人生短暂

  ——俯仰间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无常

  ——俯仰间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命运难测

  而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由此而痛

  不同的天性,不同的人生,但一点是相同的,那便是盛会难在,好景难继。昔日的欢乐都如过眼云烟,随风而逝。欢快会成为过往,新恋会成为旧爱,美丽如生命中匆匆过客,不会为谁而停下达达的马蹄。而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心情陡然一落,“岂不痛哉”

  悲之由——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古人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今人、后人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一死生为虚妄,齐彭殇为妄作

  直面死,认真活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

  少壮几时奈老何————汉武帝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

  庄子说生便是死,死和生是一样的。而王羲之却表达出自己的看法,生就是生,

  死就是死,死和生是两码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大胆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迷信古人,揭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他认为,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消极者说:今朝有酒今朝醉。积极者说:我们虽不能增长生命的长度,但可拓展他

  的宽度。智者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勇者说:在烈火中永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敢于正视人生之痛,不逃避,不苟同于已有之成见,大胆发表自己对宇宙的看法,表现出其真性情。

  后人评价,有人说他消极,有人说他受局限,不一而足。然而这根本不损他的光芒,他只是提出一个话题,至于答案是后世之读者的事,你可以根据你的人生去阐发,去推想,去演绎。经典应有不同的演绎,时间的淘洗越发散发出他的芳香,神秘的意蕴和强大的生命力。你欣赏,我欣赏,你在思考,我在思考,世界在思考,美感在生长。

  全体同学试背3、4段

  8组同学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补充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antingjixu/3729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