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兰亭集序》教案(3)

兰亭集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兰亭集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把握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的写法。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所选皆山水游记散文,此类文章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成分。

  具体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有了“痛”感,并进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对“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当然,教学本文也不能忽略作者表达的积极情绪。

  这是本文教学难点(不是重点),不可不引导学生体会。

  2、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载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说法,字、词、句教学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3、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载有“古代诗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说法,鼓励学生多读是本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

  1、字、词、句教学,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

  2、诵读教学,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2、把握本文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音频朗读、集体朗读、教师范读。

  2、字、词、句等文言知识教学以学生质疑、师生解疑方式展开。

  3、以“讨论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绪变化。

【教学准备】

  1、音频朗读材料、视频介绍材料、课件。

  2、预习作业

  ①了解作者、作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②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③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则新闻(视频),王羲之《妹至帖》仅17个字,拍出2400万元。

  一则典故(幻灯片),《兰亭序》作了唐太宗的随葬品。

  足证王羲之无愧“书圣”称号。

二、常识简介:作者、作品

  1、请1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作者。

  2、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书法艺术,点到即止。

  3、视频短片拓展视野,学生更好理解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

三、听音频范读(正音)

  1、要求学生标出生字词的读音。

  2、生字词注音。

  癸(guǐ)丑 修楔(xì) 事 清流激湍(tuān)

  流觞(shāng)曲水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

  趣(q)舍万殊 若合一契(qì) 齐彭殇(shāng)

四、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

  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关键词,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思考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与原因。

  2、合作学习,讨论并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邻桌讨论。

  (2)学生展示。

  (3)教师明确:

  情感变化:乐→→痛→→悲

  因时、地、景、人、物、事而乐;

  因生命短暂、人生易老而痛;

  因“前人”、“后人”对“生死”的感慨相同,故生“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

五、教师示范朗读(详解1、2语段字、词、句)

  1、同学指出1、2段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

  3、教师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句。

  ①重点实词(黑体字):

  岁在癸丑

  茂林修竹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足以畅叙幽情

  足以极视听之娱

  ②重点虚词(黑体字):

  信可乐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③词类活用(黑体字):

  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

  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

  ④特殊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判断句,判断目的)

  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省略介词的宾语)

  列坐其次(省略句,省略介词)

六、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明:如果时间不够,本环节略去。

七、小结本课时

  1、同学们大体知道了王羲之其人其事和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

  2、同学们初步领会了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我们详细解读了1、2自然段,读懂了这两个语段的内容。

八、布置作业

  1、以文中三个关键词为纽带,背诵全文。

  2、借助课下注释,读懂文章3、4段内容。

  3、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积极情感。

  附1、板书设计

  附2: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1、反复诵读文章。

  2、解析3、4自然段的字、词、句,读懂语段内容。

  3、完整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哲思。

  3、理解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的写法。

《兰亭集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2.流畅地翻译全文,并能背诵;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1)。教师补充: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书法作品《兰》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诗文以《兰》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兰亭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请看93页的补白。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三、课文诵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

2.练习三,并补充: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其情一也);

3、成语及常用语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练习一;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课文分析

  1.逐句请学生试讲,教师订正、补充。

  2.重点语句赏析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3.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五、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antingjixu/422379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