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5)

兰亭集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

  1.理解背诵

  2.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

  2.由美文到美书

  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3.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二、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三、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五、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

  一、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二、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三、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明确:第一段记兰亭畅游,乐视听之娱;第二段感人生易老,悲死生之大。

  1.注意本段的结构层次

  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四、诵读、讲析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

  1.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

  2.归纳结论:睹物伤情,诗文叙怀,记于今,留之后,古今一理。

  3.交代文章的写作意图(由学生找出相关文句,强调此乃“序”类文体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学生列举“古今文人论生死”。

  例举摘要:

  1.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人生意义来讲)

  2.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人生意义来讲)

  3.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从人生意义来讲)

  4.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生命规律来讲)

  5.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坦然面对)

  7.庄子:鼓盆而歌(齐生死)

  六、学生谈:怎样看待生与死?

  七、作业布置:课后练习三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 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发展的线索安排, 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

  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

  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由“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可以用上一个什么成语?

  明确:“入木三分”。

  设问: 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

  明确: 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 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 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 工人削之, 笔入木三分。”所谓“祝版”, 是古时的祭祝文字, 都写在木板上, 所以叫“祝版”。因为他笔力强健, 落笔有劲, 所以深透入木。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 谓之“入木三分”。后来也可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讲解: 王羲之, 东晋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 曾做过“右军将军”, 世称王右军。他写的《兰亭集序》( 板书课题) , 流传至今, 即所谓“兰亭字贴”, 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 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

  二、释题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 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 饮酒赋诗, 事后把诗汇编成集, 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 序是一种文体, 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 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

  三、点拨字词句, 疏通文意

  1.点拨字词句。

  本文文字简练, 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课文注释中有的, 这里不再重复, 没有而又需要理解的, 稍作补充解释并归类如下。

  实词: 毕、咸: 都/信: 实在/趣: 同“趋”/曾: 竟/ “所之”的“之”: 到, 引申为“经历”/嗟悼: 感叹忧伤/固: 才/致: 意趣

  词类活用:“一觞一咏”的“觞”: 喝酒( 名动) /极: 尽情享受( 形动) / “一死生”的“一”: 看成一样( 意动) / “齐彭殇”的“齐”: 看成相等( 意动)

  省略句: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后省“之”( 省宾语) /或因寄所托:“因”后省“之”( 省宾语) /晤言一室之内:“言”后省“于”( 省介词)

  难句: ( 1) 引以为流觞曲水: 把它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环曲的渠水。( 2)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人的寿命长短, 顺从自然规律, 听凭造化安排, 终归有穷尽的时候。(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现在才知道, 把死亡和生存看成一样是荒诞的, 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相等也是胡乱造作的。

  2.学生根据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荐口译全文。( 由三人完成, 每人一段, 共三段)

  四、思想内容分析(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下第五步骤同)

  第一段: 写兰亭盛会, 贯穿并突出一个“乐”字。( 划横线处板书, 下同)

  开头总叙盛会的时间、地点、原因。紧接着连连写出令人可乐之事: 名士济济聚首兰亭, 一乐也; 山水环绕, 境界清幽,二乐也; 饮酒赋诗, 畅叙幽情, 三乐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四乐也;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五乐也。末尾“信可乐也”一句方才点出“乐”字。短短一百多字, 简洁流畅, 生动自然, 使盛会如画卷般展现眼前, 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优雅的情趣。

  第二段: 抒发人生感慨, 即盛事不常, 修短随化, 同足感慨。贯穿并突出一个“悲”字。

  开头一句, 点明人生的短暂, 紧接着指出, 人虽取舍动静不同, 但都难免为“欣于所遇”的乐和“所之既倦”的忧所左右, 前者则“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后者则又“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再接下去进一步慨叹人对“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 终有穷尽之时) ”的无可奈何。最后“岂不痛哉”一句方才点出一个“悲”字。这种情调, 无可否认带有士族阶级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但我们也应看到它积极的一面, 那就是劝勉人们必须珍惜时间和人生。唯其如此, 对“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的“向之所欣”, 才会“兴怀”, 对“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的短促人生, 才有“痛”感。“况”字的转折,正是这种情绪的最好说明。

  第三段: 承上文议论抒情, 进一步写感想, 阐明作序缘由, 贯串并突出一个“感”字。

  这段前半, 从对“昔人兴感之由”的分析中, 发表了一个富有思想价值的论断:“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是什么东西呢?《庄子·齐物论》说:“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方, 两船并行, 引申为两事物并存)意思是生的同时就是死, 死的同时就是生, 死生同时在于一体, 没有区别。这就是所谓“一死生”。《齐物论》又说:“莫寿于殇子, 而彭祖为夭。”( 没有比夭亡的儿童更长寿的, 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 意思是彭祖同更长寿的事物相比, 显得命短, 殇子同更短命的事物相比, 显得寿长。这就是所谓“齐彭殇”。“一死生”“齐彭殇”虽然指出了事物的相对性, 含有一点辩证的因素, 但却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 否定了生死寿夭之间的本质区别。庄子的这一思想是和他的无为即有为, 无为而治的虚无主义思想核心是一脉相承的。东晋玄学清谈之风盛行, 士大夫喜欢剽窃老庄唾余, 而王羲之力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为虚诞妄作, 言下之意认为, 尽管人生短暂, 但仍然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再接下来, 作者明确交代作序缘由是以供后人兴怀, 这种为人生而作文的思想, 无论在当时和现在, 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写法上, 这段首尾照应, 突出了一个“感”字。

  五、艺术技巧鉴赏

  1.表现手法。

  先看三段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写景, 是描写, 第二、三段是议论。描写是议论的基础, 为议论提供依据, 议论是描写( 写景) 的必然发展和深化。而无论描写还是议论, 都兼用了抒情笔调。因此, 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 缘景生情, 情景交融。作者是怎样挖掘散文中“情”的因素呢? 请看——

  2.线索安排。

  三段依次抒发“乐”—— —“悲”—— —“感”, 无不注入了作者浓烈的感情, 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这就是本文的线索。这条感情主线非常醒目, 成了统率全文的神, 它不仅使文章脉络分明, 中心突出, 而且能以情动人, 具有诗的韵味。这是作者谋篇布局、线索安排的匠心所在。

  3.语言表达。

  句式骈散结合, 读来音韵铿锵而又不觉得刻板一块; 用语朴实清新, 一扫当时雕辞琢句的浮艳文风。

  由于上述艺术技巧的运用, 本文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佳作, 与他的书法作品相得益彰, 辉耀古代文坛。

  六、作业

  1.熟读本文, 进一步提高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鉴赏水平, 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2.搜集自己以往的作文, 编成一本习作集, 为它题写书名并撰写一篇自序。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antingjixu/425999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