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兰亭集序》教案(5)

兰亭集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兰亭集序》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把握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的写法。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所选皆山水游记散文,此类文章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成分。

  具体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有了“痛”感,并进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对“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当然,教学本文也不能忽略作者表达的积极情绪。

  这是本文教学难点(不是重点),不可不引导学生体会。

  2、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载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说法,字、词、句教学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3、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载有“古代诗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说法,鼓励学生多读是本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

  1、字、词、句教学,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

  2、诵读教学,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2、把握本文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音频朗读、集体朗读、教师范读。

  2、字、词、句等文言知识教学以学生质疑、师生解疑方式展开。

  3、以“讨论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绪变化。

【教学准备】

  1、音频朗读材料、视频介绍材料、课件。

  2、预习作业

  ①了解作者、作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②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③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则新闻(视频),王羲之《妹至帖》仅17个字,拍出2400万元。

  一则典故(幻灯片),《兰亭序》作了唐太宗的随葬品。

  足证王羲之无愧“书圣”称号。

二、常识简介:作者、作品

  1、请1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作者。

  2、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书法艺术,点到即止。

  3、视频短片拓展视野,学生更好理解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

三、听音频范读(正音)

  1、要求学生标出生字词的读音。

  2、生字词注音。

  癸(guǐ)丑 修楔(xì) 事 清流激湍(tuān)

  流觞(shāng)曲水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

  趣(q)舍万殊 若合一契(qì) 齐彭殇(shāng)

四、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

  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关键词,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思考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与原因。

  2、合作学习,讨论并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邻桌讨论。

  (2)学生展示。

  (3)教师明确:

  情感变化:乐→→痛→→悲

  因时、地、景、人、物、事而乐;

  因生命短暂、人生易老而痛;

  因“前人”、“后人”对“生死”的感慨相同,故生“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

五、教师示范朗读(详解1、2语段字、词、句)

  1、同学指出1、2段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

  3、教师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句。

  ①重点实词(黑体字):

  岁在癸丑

  茂林修竹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足以畅叙幽情

  足以极视听之娱

  ②重点虚词(黑体字):

  信可乐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③词类活用(黑体字):

  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

  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

  ④特殊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判断句,判断目的)

  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省略介词的宾语)

  列坐其次(省略句,省略介词)

六、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明:如果时间不够,本环节略去。

七、小结本课时

  1、同学们大体知道了王羲之其人其事和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

  2、同学们初步领会了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我们详细解读了1、2自然段,读懂了这两个语段的内容。

八、布置作业

  1、以文中三个关键词为纽带,背诵全文。

  2、借助课下注释,读懂文章3、4段内容。

  3、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积极情感。

  附1、板书设计

  附2: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1、反复诵读文章。

  2、解析3、4自然段的字、词、句,读懂语段内容。

  3、完整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哲思。

  3、理解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的写法。

《兰亭集序》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①。

  教师补充:

  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三、听课文朗读录音,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多媒体显示:

  癸丑修禊流觞会稽 游目骋怀趣舍万殊齐彭殇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曾不知老

  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

  ⑴ 实虚词: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信可乐也 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以之兴怀 修短随化

  喻之于怀 故列叙时人

  ⑵ 通假字:虽趣舍万殊

  ⑶ 活用词: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2、多义词:

  ⑴ 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 内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⑵ 终期于尽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⑶ 其致一也 齐心一力以致臣节 致市民 聚万货颇有野致

  ⑷ 临文嗟悼 把酒临风 曹公已临其境 哀临三日

  ⑸ 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军次之 贤能不待次而举

  ⑹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⑺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成语及常用语:

  ⑴ 游目骋怀:开怀。

  ⑵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

  ⑶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

  4、常识:

  ⑴ 纪年法:岁在癸丑(干支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

  赵惠文王16年(王公纪年)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并用)

  ⑵ 暮春:孟春、仲春、季春。

  ⑶ 修禊:在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月三日。

  五、再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

  2、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2、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3、总结文章的意思。

  三、赏析课文

  1、第一段:

  ⑴ 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

  地点:兰亭。

  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人物:群贤,少长。

  盛况:流觞曲水。

  感受:信可乐也。

  ⑵ 尝试背诵第一段,理清背诵思路。

  2、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3、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诵思路。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四、小结

  五、全文小结

  【考考你】

  1、为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选出正确的义项

  ⑴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A、全部 B、毕竟 C、完结 D、毕备

  ⑵ 曾不知老之将至( )

  A、竟然 B、曾经 C、通增 D、从前

  ⑶ 或取诸怀抱( )

  A、有的人 B、有的时候 C、或者 D、间或

  ⑷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A、陈列 B、陈述 C、陈旧 D、通阵

  2、下列各句加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E、何不委心任去留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天地,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就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生了。

  4、阅读全文把握文意,请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

  A、王羲之他们在风景幽绝的兰亭宴饮,是含有这么一个游戏:把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让它随水飘流。杯子停下来时,坐在近处的人就应取觞饮酒。

  B、全文前半部分叙兰亭宴集情景,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后半部分抒发宴集之后的感触,是虚写,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C、文中作者批判了庄子死生一体的虚幻世界观,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谈对人生的感触,从宴集发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在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厌倦和冷漠。

  5、创新能力训练阅读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完成下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国,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速。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⑴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物之逆旅也逆 旅:旅店。

  B、古人秉烛夜游 秉:持,拿。

  C、群季俊秀 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的,此指弟弟。

  D、而浮生若梦浮 生:轻生。

  ⑵ 下列对文章的解释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篇同《兰亭集序》一样,也属于宴集序。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李园)、干什么(宴饮)等问题。

  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以,缘故。意为:古人(嫌人生太短)夜里拿着烛光游玩,实在是有缘故(有道理)啊。

  C、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指天地;文章,绚烂的文采。即广阔的天地给我提供了如此绚丽灿烂的大好春光。岂能辜负!表现了作者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D、惠连是人名,很有才华,十岁就能写诗作文;康乐指谢灵运,南朝诗人。作者用此赞扬诸位堂弟人才俊秀,谦称自己不如谢灵运。表现作者与弟弟们畅叙天伦之乐的喜悦之情。

【学科渗透训练】

  迎着将要落山的太阳,小李看见对面过来一辆两匹马拉的大车,只见车上坐着两个人:一个手拿渔杆,一个挎着大弓。觉得很有趣,于是跑过去问。

  您二位姓什么?只见拿渔杆的人随手抓起一条大鱼,站起身,对着夕阳高高举起说:我就姓这个!接着拿大弓的人把肩上的大弓使劲儿拉开后回答:看,这就是我的姓!驾车的老汉一看这二位,乐着说:您责问了,我的姓嘛。一指前面的两匹马。

  小李一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本想和这几位搭讪,没想到会这样。

  请你帮助小李想一想,这三位各姓什么?

【延伸阅读】

  将王素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资料补充】

  ⑴ 《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⑵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兰亭集序》教案范文合集8篇】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教案范文合集六篇

2.《兰亭集序》教案范文合集5篇

3.《兰亭集序》教案范文合集6篇

4.《兰亭集序》教案范文合集八篇

5.《兰亭集序》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6.关于《兰亭集序》教案范文合集5篇

7.关于《兰亭集序》教案范文合集9篇

8.《兰亭集序》优秀教案范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antingjixu/438018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