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读《老舍》有感(2)

老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读《老舍》有感5

  合上书本最后一页,我脑中再一次浮现出小说中令人回味的一幕幕情节:

  清脆的驼铃声开道,路上几多尘土飞扬。一个年轻的男人拉着半旧的车飞奔而过。他脸上写满年轻的光彩,他那高大有力的身材使人看出他的刚强与有力。他速度很快,黝黑的脸上附着一层亮晶晶的汗水,他是那样平稳有劲,他从不多说,只顾埋头拉车,他是北平城一等一的车夫。

  他是祥子。他喜欢拉车,他更喜欢车。

  祥子来自农村,渴望通过自已诚实的劳动,去拼搏,去创造生活。他怀着买车的希望,拼命挣钱,终于,祥子在不懈努力下得到他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他而言,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留下多少汗水才换来的。但命运却是不公的,他的车接二连三的被人夺走,祥子的梦想之火一次次被熄灭,又一次次复燃。他不肯放弃,不断振作,再度奋斗,努力同命运作斗争!祥子的事迹教导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具有坚强面对困难的勇气与毅力!

  再后来,他以与虎妞畸形的爱情为代价又一次拉上自已的车,但在虎妞带着肚子中的孩子一起夭折时,车卖了,一切又化为虚有,又如同开始般,一切的一切像用橡皮擦去般,只留下几条深深的印痕永远留在祥子心中。

  他变了,原本善良,挺脱,鲜活的祥子,求生无路,抗争无力,终于在黑暗中衰迈了,彻底颓废了,沉沦在黑暗社会的底层。在黑暗社会中,人性变得扭曲,对人世间充满仇恨。

  小说仅仅围绕着祥子买车、失车三起三落的坎坷经历,环环相扣,展示当时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祥子的悲剧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缩影,许多人在黑暗社会中希望凭自己之力去打破命运的,但人类的力量又是何其渺小。在身心一次次伤痕累累,一次次饱受周折中,又有多少人被黑暗所扭曲,吞噬。“钱会把人引入恶劣的社会当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的确,在这种人眼中只有金钱,他们甘愿用‘生命’去争取“金钱”,从而不断堕落。

  对于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也有些敬佩,敬佩他从前的坚强与上进。但他最后却没能够战胜自己,战胜黑暗,任其堕落,成为黑暗社会的牺牲品。

  人是有理想的动物,应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但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人是无法实现梦想,不能坚定自己的目标,那么这个人随时可能成为“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很复杂,会容易失去方向,直至堕落。

  反之,我们应该去看看今天的自己,自己是否为梦想不屈地向前?当今的社会并不是昔日的黑暗,而是和谐而又充满光明的。拥有这么好条件,你有怎样借口去掩饰自己的颓废?好好仰起头颅,朝自己的梦想前进吧!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庆幸自己所生活的年代。我不敢说只要努力梦想就会实现,但是我想就算没有实现,自己也应是快乐的,因为自己曾经努力过!

  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与努力,朝自己希望的目标去拼搏。在自己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即使历经风雨,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它就会抽枝发芽,茁壮成长,结出果实。

读《老舍》有感6

  母亲是哺育我们长大的摇篮,在老舍的笔下的母亲也不例外。他对母亲有这样的评价。我之所以呢长的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给的。他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在<我的母亲》这篇文章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塑造的形象,突出了母亲勤劳刻苦,善良宽容,乐于助人,意志坚强等性格与伟大无私的母亲。

  我对本文有两句话深有体会。第一句是;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从这句话体会到,作者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她的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崇仰和缅怀之情。第二句是;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吃的还是粗粮。唉!还能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表示了赤子之心,洋溢于篇外;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老舍的母亲勤劳,奋斗,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佩,热念与怀念之情。

  

读《老舍》有感7

  冰心曾这样赞叹过老舍:“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风光;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我想着这句话,看了《老舍》这本书。

  老舍出生在北京城区小杨家胡同的一个普通旗人家庭。但幼年丧父,生活清苦,让他从小就知道了自力更生,对母亲也是特别的孝顺。让我最佩服的,还是他的坚贞不屈,坚不可摧屈,坚不可摧的顽强意志。当他面对着凶残、毫无人性的敌人、黑暗的腐败社会的时候,他从没低头,不被压抑住,坚决与他们抗争。他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沉重的代价,为人民写了一本本充满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扛鼎之作。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七七事变”的时候,书上介绍说,那时,祖国又陷入了空前大劫难。老舍一个文弱的书生,但他用笔做武器,著写了《剑北篇》,里面热情地赞颂了边疆军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在这场战争中,老舍成了民族英雄,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

  老舍是个广交益友的人,虽然他自己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大作家,但他不妄自尊大,和许多知名作家都是好朋友,如:郭沫若、茅盾、张恨水、丰子恺等。他们在一起,不耻下问,一起探讨文学方面的琐事,老舍幽默生动的语言,让大家都理所当然地喜欢与他交谈。

  我真想像老舍那样,语言虽然平凡,但却用得很精辟,恰到好处,他的人敬尊之也很值得我学习。我现在一定要努力,我相信,我将来一定能和老舍一样出色!

读《老舍》有感8

  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想必大家都是十分熟悉的。一提到祥子——一个从勤劳淳朴走向毁灭的乡下青年,人们一向联想出的关键词就是残酷黑暗的社会。就像我小学五六年级第一次看《骆驼祥子》,虽然看得不甚懂,但被问起这本书的时候也能道出个“下层劳动人民被剥削”、“社会的黑暗政府的无能”云云。

  也许是人云亦云,也许是看书前“被”思维定式了,在看第二次之前,我个人来说对于这本书的认识一直停留在答语文考试的理解题的层面上,祥子为何被毁灭又如何被毁灭,其实并无深究。如今深究的时候到了,却又只能整理出一点小小的思绪,其中较为想说的是关于祥子的性格。

  尽管我知道结局,但在重看之初,还是有点“励志”的感觉,因为不可否认,刚从乡下来的祥子的确具备了很多人没有的美好品质:勤劳、淳朴、坚韧,同时也不失聪明。当然,也许这样的落差才会让故事更为深刻。对于祥子的赞美也不必我多说,在这里,关于祥子这种性格的形成有点自己的看法。首先,祥子的淳朴让人很容易联想的他出身于乡下。

  乡下没有拉车,没有高楼,更加没有像城市那样被繁华掩饰了的贫富差距。在乡下,大家干的都是体力活儿,除了看天公作不作美之外,要想挣口饭吃就看个人的劳动。同时,正因为这样,每家每户虽然也有贫富之分,但毕竟其中的差距还是没那么明显,如此一来,城市的那种等级的观念也没那么深厚。所以,乡下来的祥子就显得更为淳朴和勤劳,没有城市人那种潜意识里面的惰性和得过且过,一心想要通过劳动拥有自己的车。而且,那时候祥子是怀着闯和努力赚钱的决心和信心来到城市的,在还没被城市“同化”的时候,还是能够成为一股很积极的心理暗示的。同时,书里说到过祥子“不烟、不酒、无不良嗜好、无家”的属性。

  我们常说年轻的时候要大胆搞事业,因为输得起。再看看祥子,一个“无家”更是让他没有后路,也没有了牵挂,也没有额外的负担,加上“不烟、不酒、无不良嗜好”,这时的他真是“什么也没有了”,而这个“没有”也让他知道,赚来的钱就真的切切实实放进自己口袋了,就算运气不好也就自己熬熬便过去了,年轻、身体壮实的话,吃点苦也是没什么关系的。

  这样一来,祥子更是放胆去拼。祥子并不算是十分精明,但他内里的上进心促使他异常地留心观察周边的人事,并且通过自己认真的思考和总结,“多留神少竞争”、从跑法分辨车夫类型都是由此而来的。就正如大家所知,有些时候,聪明不如多想。

  当然,《骆驼祥子》这本书出彩的地方很多,需要琢磨的地方也有很多,就如说到“城里人造谣”这个话题的短短一段话我也是觉得非常深刻的。书中理解的地方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也还有不少,果真有些著作是需要反复琢磨的。而这次选取的这个角度所得出的心得,也是有缺漏或考据不全的,望指教。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aoshe/394291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