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李白诗词中的漂泊意识(2)

李白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 李白漂泊意识的特殊性

  由于在家庭出身、文化背景和宗教原因差异,大多中国文人形成了家庭人伦本位传统,如杜甫。又有一些文人形成了个人的自由独立传统,以李白为典型。不是说李白不喜欢安居乐业的生活,只是说他骨子里铭刻了自由与成就功名的信念,这些信念没有实现的时候他不会安定下来,平凡度过一生,而是一直漂泊,寻找精神的依托。

  一方面,自开元十二年(724)至天宝元年(742)待诏翰林之前,十八年间李白漫游天下、遍干诸侯,寻求入仕作积极努力,这是他的积极的入世情怀。李白也很怀念故乡,毕竟对中国文人来说故乡是生命的根源,也是落叶最终的归宿。是什么样的冲动让诗人拾起行囊离乡远游?大漠烽烟是鲁连口却秦兵的战场;长安魏阙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所在是人生的理想在声声呼唤。可以说,追求功名的理想是他不惜离家漂泊的力量源泉。

  另一方面,赐金还山的李白,心境自有攀龙堕谷之叹,诗人乃藉诗酒以自适,漫游以消愁。李白为玄宗赐金放还,初出翰林,囊中多金,与杜甫、高适同游梁、宋,秋猎孟诸。天宝中期朝政愈趋昏暗,朝廷对外穷兵黩武,对内则屡兴大狱,李白连续几年滞留吴越、寓居金陵。总的说来,出世思想增加了李白内心深处的漂泊意识,他没有归属感,需要寻找精神的家园,总其一生来看,他的心灵都没有得以平静过,不管出世还是入世,他都在寻觅精神的港湾,他主动赋予自己漂泊之感,去寻求他的理想和精神的乐园。

  三、影响李白漂泊意识的因素

  第一,漂泊意识的客观现实基础。

  漂泊主题乃是以反映诗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为依归,这个主题在文学上的反映往往体现在羁旅行役题材上。唐代前期社会稳定,交通发达,为诗人漫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即使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漫游之风也未曾衰竭。唐代文人的行旅生活有着开掘和深化漂泊题材的生活阅历。唐代文人不再像魏晋六朝文人生活面狭窄,诗坛局限于一定区域,“唐代诗人在诗文中对这种漫游往往赋予一种幻想的色彩”,希望借助于科举考试的政策实现理想抱负,寒门子弟纷纷离开家乡赶赴京城应举。然而,统治者对文人实施严厉的政策,很多文人都像李白一样被贬谪他乡,这种贬谪流移,遣散四方的现状,往往使诗人感到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长期处于羁旅奔波之中,生活变得分外不安定。

  第二,精神困境中的自救

  历来谈论李白的思想渊源,较为周延的说法,大抵以兼容并蓄为立论的基础,故而以一家学说为李白思想的主轴,向往功名和自由是他思想的主旋律还是可以说得通的。在李白的漂泊行旅之中,追求功名利禄往往是其力量的源泉。他往往怀抱凌云壮志和不凡的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求取功名。但封建社会的现实政治往往与诗人们的理想格格不入,在屡受打击和挫败的境遇中,李白体悟出到理想未能实现的困境,进而寻求精神的自救和解放。在这样的思想困境之下,李白需要寻求自我,领悟人生的自由内涵,因此,诗人自我放逐,漂泊羁旅意识越发强烈,唯有在这一过程中诗人才能感受到生命内在本质的价值,并以此意识作为自己免受黑暗政治精神伤害的盾牌,来确立漫游对自我人格构成的肯定性力量。此亦是诗人在羁旅漂泊所感受到的真谛。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bai/27668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