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析李白诗歌的错觉艺术(3)

李白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3 李白错觉审美才华的两大原动力

  审美错觉是李白诗歌世界的重要构成元素,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其诗歌艺术豪放洒脱的风格。那么,李白惊人的错觉感受力和杰出的表现力来自何方呢?笔者认为,除天赋才情之外,嗜酒成性和理想破灭是两个不可忽视的原动力。

  3.1 酒精催化

  李白嗜酒成性,酒量惊人,动不动就“三百杯”(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一斗”(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凡饮必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李白《赠内》)。

  一般的嗜酒者是酒鬼,李白却是酒中之仙,在酒中和酒后创作了大量的饮酒诗。李白日日痛饮,饮酒之后诗兴勃发。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说“我也对李白的诗和文一千五十首作了统计,说到饮酒的有一百七十,为百分之十六强”。醉酒会令人陷入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即思维脱离正常,兴奋明显,欣快感觉更加鲜明,联想更为加快,情绪明显高涨,表现得无忧无虑,易于被激惹或情绪不稳,自我中心,有夸大体验。笔者认为,李白虽然酒量惊人,但是一斗白酒下肚必已烂醉。李白在《前有樽酒行》中直描了自己的醉态:“摧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在大量饮酒之后,李白陷入醉酒状态,产生视错觉,将红色看成绿色。据此,笔者认为李白大量的审美错觉是在醉酒状态下形成的,酒精对诗歌中的错觉艺术起到了催化作用。

  3.2 代偿性抒写

  审美错觉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心理基础,笔者认为,李白在诗歌中再现大量的审美错觉是基于理想受挫的主观心理需要。诗人怀抱“济苍生”、“安黎元”的远大抱负,然而从24岁出川远游、意图涉及政坛直至45岁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从未真正获得过“政治家”的身份。“赐金放还”与“永不录用”同义,诗人唯有寄情山水,唯有自娱自乐,只有在诗歌中放逐理想聊以自慰。“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亦即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诗人通过充满错觉的笔调,为自己漂泊无依的灵魂营造出一片诗意的栖息之所,没有现实的羁绊,只有醉心的歌唱。这种歌唱与其说是对理想的憧憬,不如说是在理想破灭之后获得的一种代偿性满足。李白用充满幻化意味的诗性之笔描绘出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自由伸缩的奇异世界——一个充满错觉的诗境。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bai/29718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