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李白诗作《将进酒》教案(2)

李白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一)、大家先听老师读,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二)、指导学生用不同方式朗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2遍) 大声读、旁若无人的读

  2.学生示范,点评

  3.齐读(第一遍:学生试着读,第二遍:看指挥读)

  4.男女生分角色读

  5.和读(配乐)

  (二)、

  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 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 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

  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 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作者一开始就将我们拉到了奔腾咆哮的黄河岸边,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魄。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

  ——激动

  几乎所有的文人面对着流水,都会诗兴勃发,比如《论语》上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们在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江水时往往会想到一种感情,那就是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李白也一样。

  正所谓“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这从天而降的黄河之水还有回头的一刻吗?

  ——没有,

  他只能像作者说的一样

  ——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么接下来,李白从这一片浩浩汤汤的江水联想到了什么呢?

  ——人生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人生和江水一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江水的流逝正像一个人生命在时间的轨迹上慢慢流逝一样,一去不返。

  人生是短促的,那么李白又把这种原本就短促的人生写得更加不可把握了,“朝如青丝暮成雪”。早上还是“青丝”,傍晚就青丝成雪,

  如果说前一句将我们拉到了一个大的空间中,那么这一句就让我们在时间的一去不返中体味人生。实际上,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

  提到悲,很多同学马上就会想到很多诗句,比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么,李白的悲是这样柔婉的悲吗?

  ——不是

  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

  就是说不仅是“悲”的,而且还有一种“壮”的感情融于胸中。

  所以,李白这时候的感情是悲壮。

  由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由衷赞叹变成了对人生苦短的悲壮情怀。

  带着这种感情我们再把前两句读一遍,注意读出这种感情的变化来。

  人生真是很短暂的,那么如何面对这种短暂的人生呢?

  李白选择的方法是纵酒狂歌。

  李白毕竟是一位豪放的诗人,在下文他用一句话就把这种悲的感情逆转过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

  “欢”和“乐”。

  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

  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读着这几句诗,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狂傲不羁的李白在明月之下与朋友推杯换盏、把酒言欢。人生高兴的时候就应当及时行乐,不要辜负了清风明月,金樽美酒,不要时时刻刻都想着功名呀、事业呀、理想呀,有才干总会得到老天给予的使命,该来的总有一天会到来,就像金钱一样,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快。(多媒体)

  好,让我们把诗的前半部分连起来读一遍。读出感情的变化来。(学生读两遍)

  李白在酒中渐渐的找回了自我,在酒酣耳热之际,他呼朋唤友侃侃而谈“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

  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使得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加快了诗歌的节奏,甚至有一些咄咄逼人的感觉,那么这就使得诗歌的旋律加快了,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作者这个时候的心情是非常激动地,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

  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多媒体)

  行文至此,诗人的狂放甚至使他忘记了这是在写诗,“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样的生活化的诗句非但没有让我们感觉到粗俗,相反,我们仿佛从这里见到了一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bai/37138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