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2)

李白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二:

  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

  山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江水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

  水中月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云霞变幻奇景结成海市蜃楼。

  我始终怜爱来自故乡的江水,它不舍万里地送我乘舟漂流。

  李白 渡荆门送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两句描写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美妙景色——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雄伟壮观,想象瑰丽,意境高远,景象美妙。

  评点:

  本诗是诗人出蜀东下所写的告别故乡的抒怀诗。开元十四年(726年),诗人满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情怀离开蜀地东下。本诗就是在旅途中写的。从诗的内容上看,本诗应该是诗人在船里吟诵的,他与送行的人应该是同舟共发。本诗描写了诗人路过荆门时所见的两岸的瑰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诗题中的荆门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在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相对。

  首联两句说明了诗人远游的目的地——楚国。诗人从水路走,乘船过巴渝,经三峡,一路奔向荆门之外。他主要是想去楚国故地的湖北、湖南游历。当时,诗人坐在船上,一路上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大江两岸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

  颔联写随着船的前行,诗人眼中景色的变化。当船行驶到荆门一带的时候,两岸的崇山峻岭突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马平川的旷野平原。诗人一眼望去,江水奔涌,天地辽阔,诗人的视域顿时由狭窄变得开阔起来,心情也随之变得更加畅快。“江入大荒流”中的“入”字用得既贴切又极有分量。随着滚滚奔腾的江水,看着溅起的朵朵浪花,听着“哗哗”的流水声,诗人顿时焕发了青春的朝气。这两句的笔力可以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相比,甚至可以看成是李白泛舟游历,杜甫停船细观。

  接着,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不再写山势与流水了,而写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夜晚,江面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可以从中看到月亮的影子。白天,云彩瑰丽、变幻无穷,生成海市蜃楼一样的奇异景色。诗人用云彩结成的海市蜃楼反衬天空的辽远、江堤的广阔,用水中的月亮衬托水面的平静,对比效果突出。

  尾联写乡情。面对荆门附近的风光和流过家乡的江水,诗人突然开始思念家乡。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是用“故乡水流经万里为他送行”的别致写法,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全诗结构层次分明,波澜起伏;意象瑰丽,风格宏伟,意境高远。尤其是第二联两句诗,更是写得大气非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历来为人称颂。  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bai/7317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