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对李白的《故园情思》进行的探讨(2)

李白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再来看一下李白的真实经历。据史料记载, 李白在二十五、六岁左右离蜀以后, 再未回到一度作为“故乡”的蜀地, 最终也是客死在当涂的青山。在其间约36年的时间里面, 他也有返回故乡的机会。如在他44岁那年春, 李白被放逐出长安, 虽然史书上记载着他“恳求还山, 帝赐金放还” (《新唐书本传》) , 他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也说:“中年谒汉主, 不惬还归家。”但“还山”“归家”都仅是名义, 他并没有越蜀道赴四川, 而是相反, 经商山往东向洛阳、汴宋方向。之后, 在59岁那年春, 流放夜郎途中, 在长江上游白帝城遇赦, 他得知此讯后, 也完全没有回归距离很近的成都地区的行动。相反, 倒是满怀欣喜之情地一口气“还”了江陵[1]78。

  通过与传统士人如杜甫等的比较, 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 李白对待故乡的态度亦即本文所谓的李白的“故园情思”是较为特别的。据此可以概括出李白“故园情思”的特点:间断性、非持久性、差异性和象征性。首先, 从现存李白诗作看, 言及巴蜀为故乡的诗大都作于早年离蜀后短期内及晚年, 那么就可以推断李白的这种思乡之情是有间断的, 而且中间隔的时间还较长 (这并不是说李白在青年到老年之间一大段时间里面没有想念“故乡”四川, 而是根据目前这类诗作创作时间推断, 李白在这段时间里很少生发出强烈的思乡之情) 。其次, 讲李白思乡的非持久性, 这里着重强调的是李白每次为乡愁所感持续的时间。当然, 单纯通过作品很难看出诗人被一种感情笼罩持续的具体时间, 但他的那些思乡作基本上都是单独作品而非组诗, 其中还有许多是偶有所感的随机之作, 我们在这些诗中看到的只是一时兴起的思乡之感, 而不是像杜甫那样挥之不去终日萦怀的乡愁。再次, 讲李白思乡的差异性。其实, 相对于传统文人, 李白思乡之情的间断性和非持久性就已构成其独特的一面;而更重要的是, 四川也即李白的“第一故乡”在他心目中似乎并不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至少李白对它的感情与传统士人对故乡的感情有很大差异 (杜甫《不见》诗中两句“匡山读书处, 头白好归来”, 劝李白年老归乡返蜀, 而李白却选择“谢家青山”为其卒葬之所, 这个事实可以成为一个旁证) 。既然李白的“故园情思”有以上三个显著特点, 那么,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细究李白创作思乡诗作的心理机制。在中国古代思乡诗作中, 乡园之思不外三方面内容:或动乱思安, 或宦游思隐, 或久戍思归, 这构成了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细读李白诗作, “故园”大都只是一个象征, 用以发泄诗人久经乱离或厌倦仕途时渴望返归自然的感情, 在此意义上说, 其思乡诗本质上与游仙诗没有太大差别。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李白有些思乡诗作感情强烈, 但总体上这类诗所寄寓的对故乡的感情却不是非常浓烈, 而且从行动上也看不出他本人对故乡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因此, 象征性也是李白“故园情思”的一个重要特点。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bai/74436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