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2)

李清照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第三,生活感受一“喜”一“愁”。

  两首词在组材用语上极为讲究曲折,《蓼园词造》曾对此下过评语:“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但两词曲折中反映的.生活感受似有所不同:前者偏于乐观和闲情逸致,后者则有浓浓的伤感情绪。 “常记溪亭日暮”随着画面的展现,主人公的情感起伏跌宕地流露出来:美酒胜景带来的“沉醉”和“兴尽”,日暮知返和“不知归路”所引起的不安,回舟择路时“误入藕池”所引起的焦灼,手忙脚乱连呼“争渡”时的慌乱无主,以及哗然的水声“惊起一滩鸥鹭”时的喜出望外。全词围绕晚归遣词造句,选材上富有生活情趣,主题积极,(一切均有陶醉生活,倾慕自然所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而“昨夜雨疏风骤”在选材上偏于凄冷场景,用词上感情色彩比较消极,如“浓”、“残”、“却”、“瘦”等,同样是体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但面对的背景却是“风雨交加的夜晚”,而非“流水潺潺的溪亭边”,故而伤感愁情甚浓。所谓“浓睡”不过是为了烘托经过一夜后的鲜明对比,这一夜,词人不断放耳倾听的风声,雨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睡得并不安稳。 后面“知否”的迭用,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设问,而是具有丰富、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其中既有对侍女不关心花事的微责,又有对花事凋零衰败的痛惜,蕴积了主人公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在的惋惜之情,或许还有伤春自伤备感青春流逝的愁情。词中女主人公口说“应是绿肥红瘦”答得巧妙,使人感到“应是”只是她对自然季节变化的客观认识,而大自然却是无情的,从多情的女主人公内心来说,她是多么不愿意大自然产生这种无情的变化啊!在“应是”的背后,正隐藏着这种理智与感情的矛盾,而就在这矛盾的心理活动中,女主人公的爱花之心与惜花之情被揭示出来。[叹惋痛惜之情](这种明写夜雨伤花,绿多红少,而暗写闺妇孤寂,红颜憔悴的技法,在宋词中是常见的。)

  李清照是以写“愁”称著的女词人,而她的早期词作却写得新鲜活泼,极富乐观情趣,这可能与她的生活境遇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有文才,深受父母宠爱,生活优裕,早期词作正是她那时的欢乐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即原于此。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四十四岁南渡避难,四十六岁丈夫谢世,作者从此流离颠沛,生活无着,后期作品相当部分反映了她在国破夫亡之时的深愁悲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否属其后期作品尚无定论,但两词的艺术成就却是不容置疑的。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小令的题材并不新鲜,古已有之,而且不止一人写过,我们熟悉的如唐代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即是,李清照要写同样的题材,要想站住脚,要出新出奇,就必须另辟蹊径,别出心裁。

  李词与孟诗虽有相同之处,但女词人表现的独具一格,有其独到的绝妙之笔。与孟诗之异在于:

  1. 从选材来说,李词与孟诗一样,都是截取了暮春时节、风雨过后、清晨睡起的一段思想活动来写的。不同的事,孟诗是“以声写春”——“啼鸟声”、“风雨声”、“落花声”,都是在状春之声; 李词却是“以色写春”——“绿肥红瘦”,叶茂花残,是在描春之容。

  2. 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不尽相同:孟诗是写春天由困乏而入睡,“春眠不觉晓”;李词则是写因饮酒而入睡,“浓睡不消残酒”;后者似觉内容更丰富。

  3. 在表现心理活动方式上:孟诗侧重在“自我揭示”,诗里出现的,只是主人公自己,抒情性更强;李词则全靠白描,诗人把清晨睡起后与侍女的一段对话,原原本本地描述在读者面前,主人公在想什么(心理活动),就要通过对话去了解。“对话”表现出了两个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粗细的区别。虽是诗抒情诗,但其中有气候变化、有人物对话和感情变化,揭示了心理活动,又具有一定的叙事因素,是生活直写,表现了一个短暂的时间发展过程。这是孟诗所不能达到的。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相关文章:

1.李清照诗词赏析如梦令

2.李清照《如梦令》的诗词赏析

3.如梦令李清照诗词赏析

4.李清照诗词《如梦令》

5.解读李清照诗词《如梦令》

6.李清照诗词如梦令

7.如梦令李清照诗词

8.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qingzhao/203776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