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离骚》的教学实录(2)

离骚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生(1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即抛弃污浊的政治,变法改革。

  生(15):及前王之踵武,希望赶上先王的足迹。

  师:先王是谁?

  生(15):昔三后之纯粹兮,固群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先王就是尧舜禹汤。屈原表示了对先王的追慕。

  师:我们一般认为屈原是忧郁的、爱国的、忧国的。什么时候会产生忧患意识呢?

  生(16):是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叫怀才不遇时——

  师:确实如此,自己的美好的愿望理想和现实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现实扼杀了理想。那当时是怎样的现状呢?

  生(17):小人得志,文中叫党人,结党营私,

  师:是小人不容。

  生(18):荃不察,就是君王不明察秋毫,

  师:小人们嫉恨我我屈原是可以接受的,君王啊,你是了解我的呀,怎么你的眼睛也蒙上了灰尘,真想借你一双慧眼,把我看得清请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还有吗?

  生(19):这些都是客观原因——。

  师:哦,你说还有主观原因。

  生:诗中说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是屈原自己不原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高洁

  师:有理,概括起来,现状就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自己不原。在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者,在一个邪恶谎言根深蒂固的时代,唯美主义理想主义者都要忍受痛苦,都要被嘲弄,被压抑,被人视为异端疯子,尽管屈原伤痕累累,但他决不后退,但有些话不直接说,就可以换种方式说。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呢?

  生(部分):用比喻。

  师:老师想到这样一件事,比如有个女孩子,二十四岁的生日,你对这个女孩心仪已久,在那一天,你献上二十三朵玫瑰花,(停顿)然后对她说,最漂亮的一朵就是你(生大笑),保证大有希望。毕业后有意愿的朋友不妨一试。屈原怎么说的?

  生(20):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生(21):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师:哦,你找到的是美人。(生笑)

  生(21):美人指楚怀王。

  生(22):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生(23):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生(24):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

  师:诗中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生读)

  生(25):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师:屈原在那样的环境中,用巧妙的'比喻手法,也叫香草美人、移情法。抒发了难言之情,呐喊出难言之言,我们听一听课文的前六节的朗读录音,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播放录音,学生自觉的跟读)

  师:屈原已离开世界两千多年,但他那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我们绍兴的鲁迅就是其中之一,(投影鲁迅《自题小像》

  (1903年)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当时二十二岁的先生怅望祖国黑如墨的长夜,喊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心声。我们听到了赤子火热的爱国激情。1989年的3月26日,黄昏,这是一个滴血的黄昏,一位相貌平凡的海子告别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手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物理意义上的海子消失了,溅起的鲜血是海子写在大地上最后两行崇高的诗行,(小刘有些激动了,居然说不下去了,)海子在离开前有首诗,一首有着浓重死亡意识的诗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亚洲铜》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画像)

  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 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 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 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 亚洲铜

  看见了吗? 那两只白鸽子 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

  亚洲铜 亚洲铜

  击鼓之后 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小刘动感情的朗诵,虽然普通话太普通,但学生是一片沉默,沉默)

  师:人应有尊严的活在世界上,两千多年前的屈子的投江和两千多年后的海子的卧轨,是多么的相似,有时候,用这种方式告别世界不是弱者的行为,他们是唯美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能学朝秦暮楚,他们不能学孔雀东南飞,他们坚信:有时站着的死亡比躺着的生存更为可贵。余秋雨说,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朗诵全诗)

  附板书

  自恋 高贵血统 祥瑞出生

  美好名字高尚品德

  坚持修养提升自己

  孤独的唯美主义者 忧国 理想 弃秽改度

  追摹先王

  冲突

  现实 党人不容

  君王不察

  自己不愿

  屈原

  (前339?~前278?)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sao/283713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