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离骚课文解读(3)

离骚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总结与反思

  对于本次微格课,虽然达到了引导学生领会屈原爱国忧民的崇高精神以及执着追求理想的高尚意志的教学目标,在教态上也较自然,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教学技巧与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上的误差,因此在上完微格课后,我对自己的课例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在此阐述。

  首先,在教学重难点的安排上,我反思自己将“遭贬”原因与“隐退”后的修身放在第二课时的选择的不合理之处,觉得应该将这个环节放在第一课时,与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字词梳理的环节同步进行,循序渐进,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屈原精神与道德的崇高有初步的领会。

  其次,我对课文的分析还不够细致,因此在第二个课时,应将重点放在对诗歌的吟诵指导上,与学生共同欣赏、品味《离骚》的审美世界。可例举几组表现诗歌语言美、诗人人格美、道德美、理想美和执着美的句组,力图让学生在朗诵中把握诗歌的审美境界。在诵读过程中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读出“味道”,教师应对诵读的语调、语气、语速进行适当的点拨,再与学生共同吟诵,在这样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学生的情感也就与诗人达到了融合,学生的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熏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语文教学的“人的培养”的核心目标也得以实现。之所以强调诵读环节,是对阅读教学“美”的积累的初步实践,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 “美”在此处,即《离骚》的艺术特色的魅力,而对“香草美人”的比兴寄寓手法的阐释也在学生的反复诵读中得到了能够使学生得到切身的体会,易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对于“美”的发现环节,其实在诵读的过程已经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实践,但仍需强化,因此可以将课后作业“诗人该不该隐退”的问题转移到课堂上进行探索交流,让学生通过各抒己见,在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表达、修正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加深对屈原精神悲剧美和崇高美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师与学生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要向学生强调屈原在华夏儿女民族性格塑造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通过这种问题探讨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光,在这场“美的历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格追求。

  我认为,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魅力与诗歌的形式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诗歌的语言风格代表着诗人不同的情感历程,只有通过不断地有诵读才能在情感上与诗人达成共鸣,而作为通篇充满深远意蕴与诗人强烈主观情感的《离骚》,学生的诵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语言的感悟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歌的审美艺术,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再次,我在教学环节的过渡上还不够自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组织好自己的过渡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与吸收消化的间隙,力图使课堂紧凑而不混乱。在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上我有较好的把握,但是语速偏快,这也要在平时养成用适中的语速进行交流的习惯,才能在在课堂上自然稳重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在反思自己的课例时,赖瑞云老师的“指向秘妙,解读文本”的教学操作指导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理解了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领会优秀读物“秘妙”,即文章的“美”。林富明老师也建议我们要与学生“一起品尝”课文。因此,我首先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与审美能力,有对优秀读物的“美”的积累,有“美”在此处的分析能力,更要有“美”的发现的敏锐眼光,才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品尝课文的“艺术美味”。

  教学就是要在不断的积累与改善中才能得到突破,特别是语文教学,它不像其它科目那样有确定的知识理论,因此语文教学更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语文教学感性把握的特点。对于语文教学的初学者,我的缺点以及要不断去探索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机会中,我要有意识地改正已有的缺点,在平时也要多去熟悉与关注语文教学的经验,力图在积累——改进——完善的过程中对每一次地教学有质上的突破。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sao/32572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