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离骚》教案(2)

离骚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离骚》教案 篇3

  【教学要点】

  1、掌握作家作品以及文学体裁常识。

  2、理解运用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3、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

  难文浅教,重在落实,先译后析,趣味背诵。

【教学流程】

  一、出示对联和诗歌,初步感知,导入课文

  1、对联和诗歌: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2、阐释对联诗歌内容: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但不被理解,反被排斥、流放,最后自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伟大的诗人,《招魂》《九歌》是他的作品。屈原在诗歌中,往往用香草比喻自己,表现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掌握文学常识,落实基础知识。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堂上师生交流,进一步明确知识点

  1、屈原:名平,字原,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由集体创作转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有作品25篇,《九歌》11篇,《九章》9篇,另有《离骚》《天问》《远游》《卜居》《渔父》等作品,保存在西汉人刘向辑录的《楚辞》中。其中,《九歌》是祭神的乐曲,充满生活气息;《天问》表现屈原的学术造诣和历史观、自然观;其余以《离骚》为代表,表达内心的情愫。《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也是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2、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新诗体。源于楚地歌谣,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每句以四六字为主,多用“兮”字,辞藻华丽。楚辞的概念最早见于《史记》。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模拟这种题材所写的作品汇辑成书,定名《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了诗歌总集的名称。因为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后人以“骚”来称楚辞。而《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国风”,后人以“风骚”称《诗经》和《离骚》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三、翻译全文,落实字词句等知识点

  1、通假字:

  错──措,措施。

  郁邑──郁悒,忧愁苦闷。

  反──返,返回。

  离──罹,遭受。

  章──彰,明显。

  圜──圆。

  2、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3、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步行,使动用法。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高,形容词用作动词。

  四、把握内容,讨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思路:前七节抒怀,揭示被排斥原因,表达坚定意志;后六节反省,检查自己行为,追求高尚品德。诗人为民请命,遭奸臣诬陷、昏君罢斥,他坚守信念,誓死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他追求政治理想遭挫折,决心追求理想人格,虽死不悔。

  2、讨论诗人的形象:

  诗人的处世原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诗人的人生信条──“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

  诗人的爱国观念──君国相融,君是国的化身,富国强民的希望寄托于国君一人,即“忠君爱国”。

  幻灯展示后人的感慨:

  生不能力争而强谏,死犹能冀其感发而改行!(苏 轼《屈原庙赋》)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 白)

  3、教师激情演讲:他是一个不吾知的富于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有理想有骨气又有使命感的失意政治家的形象。屈原虽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但他依然是伟大的诗人!

  五、掌握艺术特色。探讨比兴手法

  1、生活喻:

  “偭规矩”“背绳墨”比喻时俗背弃法度;“鸷鸟不群”“方圆不周”比喻决不同流合污;“芳泽杂糅”“昭质未亏”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相道”“行迷”“复路”比喻政治上的进退出处,相当于现在的“仕途”“出路”。形象生动,诗意盎然。

  2、两性喻: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諑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諑谓余以善淫”。对国王以夫君相称,称朝中奸佞小人为挑拨离间君臣关系的众女,把君臣关系说成夫妻关系,男女关系。两性喻把政治斗争生活化,用男女间的感情纠葛和夫妻间的离合悲欢写君臣、臣臣间的明争暗斗和权势起伏,化抽象为具体,平添了几分人情味。语意双关,化俗为雅。

  3、芳草喻:

  用蕙、茝、芰荷、芙蓉为衣料饰物,象征对美好人格的追求;用芳(发香的花草)比喻自己的高尚品德;用兰、椒等美好的花木烘托诗人开朗美好的形象。芳草喻在视觉上斑斓绚丽,嗅觉上馥郁芬芳,华美繁富。诗人用芳草香花比喻自己的美德,有委婉含蓄的艺术效果。

  六、在扑克游戏中趣味记忆,背诵文章

  前后位的四个学生组成小组,让他们分工合作,把《离骚》的13段文字分别制作成13张扑克牌,每张牌上写出全段内容或开头的几个字。各组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在打牌中背诵全文。实践表明,学生的游戏办法可谓五花八门,妙趣横生。

《离骚》教案 篇4

  《离骚》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sao/418963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