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解读李商隐的《锦瑟》(3)

李商隐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生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②庄子的典故是用来表达事物相互关系的相对性,“庄生”是诗人的自谓。李商隐此处借用这一典故是用来表达他对人生的一种感受,思想自己青年时代,曾有过许多美好绮丽的理想,后来却都在冷酷的现实生活当中被逐一幻灭,幻化为一个个泡影,这是一种如梦如幻、真假难辨的意境。其实这是人们常有的一种人生体会,过往的美好人事物,仿佛如梦境一般,转眼便消逝了,让人无法辨别出真假来。“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一典故讲的是蜀国国君杜宇远离国家,因思念故土,伤痛不已,死后便化为了杜鹃鸟,经常啼鸣,口角流血不止。从这一典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无限的伤痛之感,即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伤痛之情,明明真切可感宛若在眼前,却已物是人非。诗的内容也暗示了此诗与女性有关,与爱情有关,而且与悲剧的结局有关。然而在唐诗当中,当描写自然景观的时候,“春心”才与“春天”有关,而在描写人的心情时,“春心”则特指“男女之情”。如李白的《江夏行》中的一句诗“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吕谓老《薄幸》中的一句“记年时、偷掷春心,花前隔雾遥相见”……皆是与恋情有关的。而此诗中所要表现的春心,究竟是哪一个女子,是怎样的一个故事,难以考证,也不必去考证。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是全诗当中最难理解也是最精彩的诗句。沧海即深蓝色的海,海与天地相接,放眼望去天地一片青蓝色。而“珠有泪”,不得不提我国古代月亮与海里的蚌珠互为感应的美丽传说。古人认为,月满珠则圆,月亏珠则缺。“沧海明珠”的传说,最早见于《汉书》,“武帝时,使人入海市明月大珠,至围二寸已下。”③后来人们把人才的不得用世,比作“沧海遗珠”。我们不用考证这些典故的用意,单就这句诗将“蚌蛤尾珠,与月盛虚”、“沧海遗珠”和“绞人泣泪成珠”等典故合用,便已经体现出此诗的艺术独创之处。而这也恰恰能促使读者产生相关的艺术想象,揉合出一种传奇色彩和悲剧气氛极浓的艺术境界,营造出一种凄清、凄美的感觉。“蓝田日暖玉生烟”句,从字面上来看,此句诗是在写日照玉器而生气,气之暖因遇玉之寒而生雾气,如烟似缕。这一句所运用的比喻在诗学上非常有名,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所记载戴容州之言:“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说的正是这种扑朔迷离,如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可以远观,而不可以近察,一种朦朦胧胧、亦幻亦真的感觉。它似乎的的确确存在过,可是待到细细观察,却又无处可探寻,一种迷离恍惚、飘忽不定的境界。诗人在这里用珠、玉自喻美才,而泪、烟则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朦胧的意境。这两句对照起来,给人以冷暖色调的差异对比,情感的悲喜相交融。  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以“此情”来总结上述情怀,而“此情”究竟是何情,有什么人什么事,对此我们依旧无法探究,这是本诗的难解之处。但从文本本身而言却是可以理解的,即颈联和颔联所描绘的那种说不清又道不明的情绪。其中“可”字有两种理解:可以,能够,即解释为这些情景是可以成为将来的回忆的,但是当那个时刻来临时,已经令人怅惘了;第二种解释为“岂”、“何”,意即“止是”、“仅是”之意,解释为这些情景岂待今天追忆才有,其实在当时就已经令人惆怅万分,只不过今天追忆起来更加痛苦罢了。此时“思华年”的心情究竟如何,自然意在言外,正所谓“言已尽而意不尽”。诗人于此专写“当时”,其本意恰恰在于今朝,“当时”已是如此怅恨莫名,今朝追忆又该如何了呢?这也是诗人在作法上的一点小小狡猾。理解的关键还在于“惘然”,即是怅然若失,难以言说,这也正是对全诗情感的总结之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shangyin/28199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