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谈柳永词的“俗”(3)

柳永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其次,柳永词语言较通俗。

  虽然柳永为读书人,但柳词要满足市民们的审美要求,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彻底的通俗化。柳词的语言之通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词中采用市井方言俗语。柳永的词中时时有俚俗之语,如,《鹤冲天》云:“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悔恨无计那,迢迢良夜,自家只恁摧挫。”副词“得”、“么”、“那”、“恁”等,使其词的白话色彩突出;如,《金蕉叶》中的“就中有个风流”,《昼夜乐》中“悔不当时留住”,《惜春郎》中的“不早与伊相识”等口语的使用,都成为他与俗众沟通的媒介。

  第二,模拟人物语气。柳永有时应歌妓的要求写词,供歌妓演唱。他用第一人称代言,把歌妓的内心淋漓尽致得表露了出来,如“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定风波》),完全是模仿歌女的口吻来写的。

  再次,柳永选用的词牌及词风之俗。

  柳永不但独创的词牌多,如《戚氏》、《望海潮》等;而且他在填词时常常将旧有的曲式加以改写。把欧阳修的《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君》与柳永的《定风波・自春来》作比较,就不难发现,柳词在字数、曲式上,有别于文人惯常使用的词牌,却为下层市民喜闻乐见,这也正是柳词通俗的重要原因。

  柳永还用长调铺叙的手法创制了大量慢词,增加了词的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他的这类词侧重于叙事的完整、描写的细腻,叙述描写直观浅露不求含蓄,毫不掩饰其从俗的态度。如《雨霖铃》一词中,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写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符合市民们的接受习惯。  因此,可以说柳词之俚俗实质上是以市民们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城市生活中市民们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说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对词这一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对词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词总体较俗。其俗词创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地位。他的创作丰富了俗词的艺术技巧,提高了词的表现力,还细致地表现了市井生活,扩大了词的社会内容,从而使词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词的发展。“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正是对柳永俗词的价值、贡献和历史地位的生动说明。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uyong/29785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