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柳宗元散文的艺术境界(2)

柳宗元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山水散文的创新局面:创造天人合一的意境

  我国文学史上的山水散文,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成熟。晋宋之际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刘宋时鲍照所作《登大雷岸与妹书》,北魏郦道元所作《水经注》等,都是其中的典范作品。这些作品描写山水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但其笔端所带有的情思,则限于人对大自然的赞美。《桃花源记》通过山水自然所寄托的情思甚深,但其所思属于人类社会理想。《水经注·江水》:“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标示出南北朝山水散文中所表现的人对自然之体验的深度,尚属于审美层次。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唐代山水散文。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按,指游赏山水)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已呈现出向大自然求天人合一之哲思理趣的蕲向,但是尚未自觉地营造出此种散文意境。在柳宗元以前,我国山水散文尚不具有天人合一的意境。(我国诗歌产生天人合一的意境,远早于散文。陶渊明是开创天人合一诗歌意境的第一人。《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饮酒》第五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篇,即其著例。至盛唐诗,天人合一意境乃蔚为大邦。李白杜甫皆是其大宗师。李白《望终南山》“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日出入行》“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杜甫《北征》“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续得观书》“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等诗篇,皆是著例⑤。)

  柳宗元是开创我国山水散文天人合一意境的第一人。柳宗元的山水散文,不仅是借助于大自然来表现人的一般情感思想,而且是借以表现人的天人合一情思,形成山水自然之美与天人合一情思相融合的散文意境(有如同一性质的陶诗、唐诗意境)。天人合一情思之所思,即是人自觉地体认到人与自然在生命本源和形上本体的同一。《周易·说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男女。”表示人类生命起源于自然。《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表示天道(形上本体)是并育不相害。《中庸》:“天命之谓性。”表示人性(内在本体)同于天道。人类生命起源于自然,天道人性本质同一,这就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的根本意义。天人合一不是把人与自然混为一谈,而是既肯定“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把人与自然相区别,又肯定人“与天地合其德”(《尚书·乾·文言》),即肯定人与自然的联系和一致性,使人与自然相和谐。柳宗元山水散文的天人合一意境,不仅具有一种如画如诗的直观美感,而且具有一种照见人与自然本真关系的透彻哲思,是一种澄明之境。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第一篇: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髙山,入深林,穷回溪。……凡是州至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髙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谓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西山记》具有两层重大意义。第一,标志着天人合一的散文意境的产生。这一意境产生的契机,是“游”。游是自由的体现,使人从世俗命运名利得失的束缚中获得自由解放。由游而关照宇宙自然,体验宇宙自然,从而呈现山水天容宇宙自然之境界与天人合一哲学体验相融合之意境。“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表示此种人的精神与宇宙自然契合的体验。这即是庄子所说“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庄子·大宗师》)、“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孟子所说“万物皆备于我”,“上下天与地同流”(《孟子·尽心上》)的精神境界。柳宗元呈现在散文作品中的这种天人合一之体验,是从宇宙自然之美的观照中产生的,因此宇宙自然之美与天人合一之思(作为体验的思)有机地生成为一幅完整的意境。这就不同于庄子、孟子有天人合一之思而无宇宙自然之美,亦不同于以前山水散文有宇宙自然之美而无天人合一之思。

  第二,标志着柳宗元思想从天人二分论向天人合一论的转变。《西山记》特记自到永州(805),虽然永州山水“皆我有也”,但是真正达到“与万化冥合”的精神境界,却是元和四年(809)九月二十八日登上西山的当下瞬间。特记这一体验自然的历程与体验到天人合一的瞬间,绝非闲笔。元和五年、六年(810-811),柳宗元作《与杨诲之书》和《与杨诲之第二书》,标示着柳宗元思想从性恶论转变到性善论。而《西山记》与此后几年诸山水记,则标志着柳宗元思想从天人二分论转向天人合一论。天人二分和人性恶论,同属于荀子思想系统,认为人性与天道无关(二分),人性即是生理欲望(性恶)。天人合一和性善论,同属于孔子孟子系统,认为人性源于天道,人性同于天道(天道是客观地善,人性是自觉的善。道家认为“天之道利而不害”,“万物并作”,主张“人法天”⑥,是与孟子一系相通,而远于荀子一系。因此中国文学容易融汇儒道思想)。柳宗元思想的这两个深刻转变,是一体化的共时进程,并构成其创为天人合一意境的山水散文和揭示人性价值的平民百姓传记的思想背景。

  《钴鉧潭西小丘记》云:

  山之高,云之浮,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这亦是从天地自然之景观写到天人合一之体验(“谋”,即合、契合),意境生成的景观-体验结构与《西山记》相同。但是,在表现天人合一体验的角度和形式上,则各不相同。第一,《西山记》表现天人合一体验的角度,是人向自然的投射、契合(“悠悠”四句所省略的主语即“心凝”二句的主语“心”)。而《小丘记》则是自然向人的呈现、契合(“清冷”四句的主语皆属自然)。《小丘记》以自然向人的契合表现天人合一的体验,比较《西山记》的人向自然契合,更亲切、更艺术。第二,《西山记》表现宇宙自然的形式,借助了哲学概念(“颢气”、“造物者”、“万化”。“颢气”即 浩气 、元气),而《小丘记》则省净了哲学概念,只借助于艺术抽象。“清冷之状”、“瀯瀯之声”、“悠然而虚者”、“渊然而静者”四个描写,分别表现天容、水声、元气、宇宙,是抽象描写。抽象描写是无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不同于具象描写;但又是直观的美感的,又不同于哲学概念。这四个描写,写出了宇宙自然的澄明与韵律、气韵生动与深邃沉静,好比上古彩陶的线纹涡纹、中国画的泼墨留白,乃有“大象无形”(《老子》)之妙。《小丘记》以艺术抽象表现宇宙自然,比较《西山记》借助于哲学概念,亦更自然、更本真。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uzongyuan/30702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