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柳宗元的长吟与苦怨研究论文(5)

柳宗元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四、苦怨心境

  《论语?季氏》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毛诗?大序》言:“乱世之音怨以怒。”在柳宗元的排律诗中也继承了这一传统,表现为一种苦怨之情,柳宗元六首长篇排律诗均写于贬谪之后,这些排律也是其苦闷精神的一种寄托。

  首先,这种苦怨表现在和友人遭遇的对比上。赠答类排律诗中所写到的朋友都是由贬谪最后又被重新起用的人,有的甚至曾经同朝为官,然而只有柳宗元自己未能如愿重返朝廷,在上文对赠答类的结构分析中,我们已经提到过,每一首诗歌都是建立在诗人与朋友相形见绌的对比之下,虽然诗人极力去赞美友人的道德与功绩,智慧与才能,但是从最后的自叙中我们可以深刻体察到诗人某种程度上的“自轻自贱”,将友人捧得越高,自己最后的心情就会越低落,收尾也会更沉痛,《酬裴使君二十韵》的结尾处写道:“异正徒云仰,高纵不可攀, ”《八十韵通赠二君子》末尾写道:“共思捐佩处,千骑拥青,”强烈的对比使得诗人只有苦诉的余地。

  其次,还表现在对自然景色的沉湎上。在无力回天之后,诗人只能将时光消磨在山水乐趣之上,著名的《永州八记》固然读之欣然有趣,但是观其自叙类的五言排律,实在不忍卒读。看似秀丽优美的风景能够使诗人痴醉一时,但是孤僻幽狭的性格,总是无法真正做到陶然忘机,在山水中怡然自得,而只是将山水当作做哀歌的场所,“旷望援深竿,哀歌叩鸣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即便在游览中也难释怀。

  最后,是对自身失望与无助的悲哀。重返朝廷的期望破灭,又难以安于山水之间。柳宗元难以找到让自己豁达的方法,最终只有对自己无限的失望,以至于总是在诗歌中表现出这样的情绪,觉得自不如人,渐渐地失去了重振志向的信心。在诗歌的表达中,由“恋恩何敢死,垂泪对清湘”(《献弘农公五十韵》)对朝廷还有眷恋,到“夙志随忧尽,残肌触瘴痹”(《酬裴使君二十韵》),直至希望能够受到准许还乡的恩赐,“安得奉皇灵,在宥解天”,“ 兹焉毕馀命,富贵非吾曹”(《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再也不去考虑富贵功名的虚幻事情了。

  柳宗元的心境在六首排律诗中可谓体现得每况愈下,最后以四十五岁的年龄郁郁而终,他是在其人生的晚年,在悲苦中诉说着哀怨,最终留下这些苦怨的长吟。五、结语

  本文经过对柳宗元长篇排律诗的分析和心境探视可以看到,诗人从选题到谋篇布局以至于写作技法都体现了其深厚的创作功力,饱含了其高雅的艺术品位与追求,但究其内容和精神,这些诗歌更为明晰而直接地反映出了诗人在贬谪后的苦怨心境。

  长篇排律诗是诗人对律诗的扩充与改造,该诗体将传统律诗的容量大大扩展,写作难度有所增加,写法技巧上也增添了许多特色,写作主题与内容也得到了发展。柳宗元排律诗也是唐诗历史的一部分,对它们的研究深化了我们对唐诗文体内部多元化特点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鲁永良.从柳宗元诗歌看中唐长篇五言排律的创作[J].唐代文学研究,2002(3).

  [4]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uzongyuan/3582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