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陋室铭》教案(4)

陋室铭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陋室铭》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4、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地评价古人。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难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一觉醒来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的诗人,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这个人就是刘禹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陋室铭》。

二、初步感知全文:

  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读音、停顿等。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思考问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

  明确: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房子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

  (换角度想: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探究:

  1、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地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而言的?

  3、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居室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的感受?

六、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了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的积极一面,并把这种精神带入到生活中。我们还有必要在课后熟读并背诵,使之成为影响我们修养的一部分。

《陋室铭》教案 篇8

  【教材简解】

  《陋室铭》是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分别表现了人物不同的优秀品质与风范。《陋室铭》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进行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从而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性及安贫乐道的情怀。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通常侧重于文言字词、翻译句子等知识的教授,如何将品德的教育较好地融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这是我们这篇教案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标预设】

  1、朗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感受其押韵美。

  2、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会“陋室不陋”。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高洁旷达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重难点】

  1、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计理念】

  人一生之中不免会遭受各种不顺与挫折,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是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从语文课上学到生活的态度,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了这个想法,教学安排上就着重让学生多读,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音韵美,感受作者的乐观与旷达,感受作者高洁的品性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初读陋室,感音美

  1、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刘禹锡的《秋词》,知道了他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他对居室又有怎样的认识?(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齐读课题作者)

  2、了解“铭”

  (课件展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齐读)

  3、感音美

  请同学们速读这篇文章,看看文中哪些字是押韵的?所押的韵是什么?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琴in, 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

  朗读指导:对于韵脚,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得响亮些,读得稍微长点,使韵脚能有别于一般的字词。

  要想把这篇文章读得更有韵味,更美,我们还得了解这篇文章的节奏。下面老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及节奏,在书上做好标注。看看你们划分的对吗?请按照这个节奏,我们男生女生分别来读一遍,看哪队读得好。

  二、再读陋室,解“德馨”

  作者写的陋室,是他被贬和州做刺史时居住的狭窄简陋的屋子,但他丝毫没有感受到房子的简陋。文章的哪句话体现了这个意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结合注释说说它的意思。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德馨。对于关键词,我们朗读的时候会重读,以示强调。请你为大家朗读下这句。文中是如何体现屋子主人德馨的?请画出相关语句。

  展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请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体现了主人德馨,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回答。

  预设: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句话的意思是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我仿佛看到作者在绿色铺就的地毯上漫步。

  这里有两个表示颜色的词分别是绿、青,走在绿色的天地中,你有怎样的感觉?环境优美啊,秀丽啊,在这样美的环境中,人们往往抛却一切,沉浸在这美景之中,内心也变得宁静。这句该怎么读?一生试读这种喜爱之情。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陋室与作者说笑的都是博学多才的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强调:鸿儒与白丁两个词语的意思。

  我仿佛看到作者正与博学多才的朋友畅谈大笑,好不愉快!这里作者写自己交往的朋友都是博学多才的,还有谁博学多才?作者自己。

  那么这句应该怎么读,你试试。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阅读佛经。

  我仿佛看到作者在陋室里愉快得抚琴调弦,翻阅佛经,沉醉其中,不知还漏出会心的笑容。

  这里作者弹的是一种没有加装饰的琴,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可见他生活条件如何?——不富裕,很清贫,很贫穷。但他是否因此悲伤呢?“谈笑有鸿儒”, 作者依旧谈笑风生,与朋友说乐。除此,他还阅读佛经,可以看出他的高雅及悠闲。

  这句又该怎么读,你试试。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我仿佛看到作者,如居仙境一般,没有世俗纷扰,没有名利羁绊。

  扰乱作者的是世俗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我们称之为俗乐呢?(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俗的)作者向往的是雅的东西,高尚的,不粗俗的。使作者形体劳累的是官府的公文,代表着权利与名利,作者不喜欢这些东西,可见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怀。

  愉悦开心之情来读。

  我们连起来,将体现屋子不陋,主人德高的语句齐读一下,感受作者那种愉悦淡然自适的心情。

  (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中感受作者的德馨,并对学生朗读进行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读出作者虽居陋室,但内心依然淡然自得的情怀来。)

  三、插读背景,陋室陋

  (展示背景)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以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按照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力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书碑勒(lè)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四、 三读陋室,悟其道

  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居住在这样狭窄简陋的屋子里,作者竟不以为陋。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怎样的品德?(二三学生交流)

  我们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论语十二章》里孔子赞美颜回的句子。

  (展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粗饭,喝的是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小房子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安国称这种品德为:安于贫乐于道。作者居陋室,不以为陋,这是安贫。能够保持高雅情操,坚守自己,这是乐道。

  文中作者还写到谁具有这种情怀?——诸葛亮、扬雄,读出相关语句。

  谁能说说诸葛亮和杨雄,结合注释

  诸葛亮,蜀国丞相,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诫子书》。

  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两人都是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我们看看他们曾经的住房。

  我们来了解庐和亭(PPT展示)都是比较简陋的。但是他们却能甘于淡泊,坚守自己的志趣。

  作者写他们实际上是为了写谁?——写自己,自己也像他们一样具有高雅的志趣与伟大的抱负。这是一种类比的手法。

  文中还有没有使用类比这种手法的?借他物来写自己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把自己有品德比作山中有神仙,水中有蛟龙,突出自己的不俗,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

  如神仙一般,似蛟龙一样,居住在陋室中,陋室就变得不陋啦?孔子怎么说的?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件展示)《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论证“陋室”因“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达到“不陋”的完美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作者这里省略了“君子居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之情,我也会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君子,不跟你和州知县这种小人为伍。

  五、总结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作者淡泊名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具体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中所托的“物”和所言的“志”分别是什么?

  明确: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志: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写出了陋室不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高洁的品质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来表达心志和情怀。

  六、品读陋室,学淡泊

  我们再来以舒缓的语调,以闲适的心情,体会作者淡泊的心境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oushiming/419957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