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2)

孟浩然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

  2、感知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及隐逸志趣。

  教学重点

  1、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把握诗歌意境,领悟感情。

  2、理解惟有幽人自来去所体现的诗人复杂的心绪。

  教学难点“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所蕴含的复杂感情。

  学情分析及预习要点

  1、已经懂得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2、预习诗歌内容,熟读诗歌。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 教师点拨 学生讨论 归纳总结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问题点拨:

  问题点1:“夜归鹿门歌”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明确:

  夜“夜”表示时间,

  归“归”表示事件,

  鹿门“鹿门”表示地点,从注释①、②可知关于鹿门的两个信息:

  诗人孟浩然曾隐居鹿门;东汉隐士庞德公曾隐居鹿门山;

  教师补充:孟浩然家住襄阳城外岘山附近,在汉江西岸,而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乘船前往数十时可达。

  ﹙教师补充: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后病死。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歌”表示一种文体,说明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与《长恨歌》中的歌意思相同。

  问题点2: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和孟浩然生及平鹿门山这个特殊的地方你能体会到诗的题目中暗含的情感吗?

  师生共识:诗歌的`题目可知这首诗应该是写孟浩然由岘山夜归鹿门的情形,可能与归隐之情有关。

  二、学生朗读诗歌,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

  1、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教师指导诵读节奏,七言古诗,“二二一二”节拍﹚

  2、教师以问题点拨学生感知诗歌整体意思。

  点拨问题:

  1、假如以“周末回家”为题写一段文字,你准备写什么?

  讨论明确:

  周末回家 回家心情,途中所见,回家后的心情。

  3、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推测《《夜归鹿门歌》的内容:归鹿门的心情,归鹿门途中所见,归鹿门后的情形。

  4、学生参看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验证自己的推测。

  5、学生再读诗歌,感悟诗歌内容

  6、学生概括诗歌内容。

  三、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

  1、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教师板书。

  意象

  钟声黄昏渡头沙岸江村

  月 烟树 岩扉 松径 鹿门

  2、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给画面命名。﹙教师点拨:可以以时间地点为标志给画面命名。﹚

  教师板书:黄昏江边景,月夜山中景。

  3、引导学生从意象出发,思考画面的意境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学生讨论,教师以问题适时点拨引导﹚

  赏析画面一

  点拨问题1:对于钟声和喧闹声,诗人更向往哪一个?

  ﹙启示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回顾孟浩然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更向往鹿门,因从注释可知孟浩然少时曾隐居鹿门。

  点拨问题2:从诗歌中能否找出依据呢?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乘舟归鹿门。

  由“亦”联系拟《拟行路难》中的“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的“亦”启发引导明确:世人回家,诗人也回家。同时归途,方向不一样,志趣不同。世人只求的是世俗人的快乐,故争渡回家,诗人向往的是山寺的寂静,山中的清幽,所以乘舟归鹿门。

  小结画面一:描绘了悠然的钟声、喧闹的渡头,营造了山寺的僻静和尘世的喧嚣之境,通过对比,抒发了诗人悠然脱俗、向往归隐的情感。

  教师板书:

  意境特点 情感

  悠然 ﹙对比﹚ 悠然

  喧闹 脱俗

  赏析画面二

  点拨问题1:月 烟树 岩扉 松径 鹿门,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构成怎样的意境?

  特点:皎洁朦胧幽僻清幽

  意境: 优美 寂静

  点拨问题2:诗人喜欢此处的景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的“忽”,诗人陶醉于优美、寂静的环境中,忘乎所以。物我暂时融为一体。环境清幽,诗人内心也是宁静超脱,悠然自得的,仿佛超脱世俗。

  小结画面二:

  描绘了皎洁的月光、朦胧的烟树、幽僻的岩扉、清幽的松径,营造了山中幽美寂静的意境,月夜山中寂静优美,生活在此的诗人,内心应当是宁静超脱的。抒发了作者隐逸的情怀。

  教师板书

  意境特点 情感

  优美 寂静 宁静超脱

  4、归纳缘景明情的思路。

  意象—特点—意境—情感

  四、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点拨问题1:“夜归鹿门歌”中的“归”仅仅是回鹿门吗?

  讨论明确:从日落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从渡口喧嚣到山中清幽。实际上是从世俗到归隐的道路

  教师板书:人归心归,由世俗到隐逸。

  点拨问题2:诗中“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讨论明确:诗歌的最后的两句,营造了一个清幽的自然环境,诗人在这里,与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寂寞地生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山隐居图中感受到诗人隐逸志趣下面隐藏的进仕无望的一点孤独感伤。

  教师板书:孤独感伤

  五、学生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自主赏析王维的《归嵩山作》

  六、比较《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

  学生讨论明确:

  共同点:

  1、体现诗人的隐逸志趣。

  2 、景物和诗人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

  不同点:

  1、《夜归鹿门歌》前后情感一致,《归嵩山作》前后情感有变化。

  2、《夜归鹿门歌》多用白描着墨轻淡,《归嵩山作》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七、布置作业:背诵《夜归鹿门歌》

教学反思

  《夜归鹿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的首篇。该单元要求教会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即要教会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同时《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将山寺的鸣钟、月照的鹿门、夜归的世人、月、烟树、岩扉、松径等景物(意象)顺次组合,于喧闹的红尘之外,另创出一个和谐的、宁静幽美的隐逸胜境来,抒发了诗人归隐后清闲淡素的情怀志趣,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典型的意象、独特的意境、独有的情感。

  鉴于以上两点,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教会学生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先通过解题、朗读,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直奔重点。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根据初步感知,以时间和地点为分界概括两幅画面:黄昏江边景、月夜山中景。

  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概括景物特点,揣摩诗人情感。景物特点一旦体悟到位,领悟情感也就轻松自然。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让学生自主欣赏王维的《归嵩山作》效果很好。学生已基本掌握这种赏析方法,对诗歌意境情感领悟比较到位。

  反思这节课,我再一次认识到,一节课一个重点即可,不宜贪多;对于诗歌,景物是核心,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特点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需要改进的几处:

  1、第一幅画面赏析,忽略了“争”的点拨。

  2、最后两句的赏析中,还应从知人论世层面略作探究。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相关文章:

1.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2.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的教学设计

3.《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4.唐诗《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5.《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6.孟浩然的诗《夜归鹿门歌》

7.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

8.《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的隐逸

9.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menghaoran/325512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