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琵琶行》中的“瑟瑟”的理解(2)

琵琶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我们再看白诗,白居易一生写了三千首诗,实际比这个还要多,到底白诗中用了多少个“瑟瑟”,《董文》没有完全考证,仅凭几个例子就匆忙得出结论,认为白诗的“瑟瑟”非“秋肃”之意,且说“写秋肃的秋风气氛一律不用瑟瑟”,我认为《董文》所得的结论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持,从命题的角度讲是一个或然命题,从推理的角度讲有以偏概全之嫌,其论点自然不能令人信服。

  其次《董文》从古诗用词习惯和本诗的意境去考查,其得出的结论同样不能令人信服。《董文》考查了古典诗歌中几个使用“秋风”的语词造句的例子,于是得出结论,认为古人用“秋风”这个语词“一般都是明确的”,并列举了用“秋风”明确的具体事例。但“一般”不等于没有反例,古人写“秋风”不用秋风“这个语词表达“秋风”这个概念的也很多。例如:王勃的《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岑参的《暮秋山行》“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等,可见表述秋风这个概念可用秋风这个语词表述,也可用别的语词表述。中华文华博大精深,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达,选用什么样的语词表达最恰当,主要看作者的学养以及对不同语境和概念的把握,以求用更好的语词表达最恰当的概念。就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什么用“绿”不用“入、满”等的原因,用词没有固定的格式,以准确生动形象为准,这与前者情况是一样的。那么要把“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秋瑟瑟”理解为“秋野碧色”,正确吗?我认为更重要的要从文本去考查,让文本所提供的信息还原事件的真象,这样才能对得起作者,对得起读者,也才更具有说服力。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pipaxing/25398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