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琵琶行》教案(3)

琵琶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琵琶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可以叙述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3、可以利用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对比分析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2、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对比。

 教学方法:

  自读、朗读、点拨、研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前几节课我们学的都是一些短小的抒情性诗歌作品,今天我们学习一首长篇叙事诗,白居易的《琵琶行》。

  教师板书:《琵琶行》 白居易

 二、朗读小序

  请一位同学朗读序言。目的是从序言中了解诗人创作作品的缘由。

三、分析内容

  1、作者创作《琵琶行》的由来。

  诗人创作这首长诗的目的是什么?文中的小序里说“歌以赠之”,要赠送给琵琶女。那为什么要赠送给她?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己从她那里听到了美妙的音乐,这是久违的事情。因为文中说“京都声”,这是作者喜欢听的京城流行的乐调;又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又说“举酒欲饮无管弦”,这些琵琶女都一一满足了她。另一个原因是琵琶女的身世与自己相似,流露出了同病相怜的情绪。诗中说“感斯人言,始觉有迁谪意”。

  所以赠送她长句,一是为了表达感谢,二是为了安慰彼此的情绪。

  这是诗人单方面的思绪,那琵琶女对诗人如何?对于诗人的情绪流露,琵琶女内心有没有触动?有。琵琶女的反应是“感我此言良久立”。这里的“此言”指什么?诗中说“如听仙乐耳暂明”“为君翻作琵琶行”,概括地讲就是身世的认同和音乐的赞赏。良久立之后琵琶女的反应,“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这样一来两个人欣慰的是他乡觅知音,还有知音之外情绪的共鸣。

  教师板书:知音 共鸣

  而这种知音和共鸣,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教师板书:同是天涯沦落人

  2、“沦落人”的叙说

  一是琵琶女的身世。

  教师板书:琵琶女

  请一位同学读相关琵琶女的诗句,其他同学概括她的身世。

  如:开始生活环境优裕,演奏技艺高超,容貌娇美,受人捧爱;后来年长色衰,嫁作商人,生活孤独。

  既然我们说“沦落”,那身世前后肯定会形成对比,都是前面好后面不好的没落,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琵琶女的前后形成了怎样的对比?

  京城——九江 貌美——色衰 捧爱——冷落

  年少——商人 欢乐——孤独

  请同学们一起读相关诗句,体会琵琶女的身世。

  二是青衫男的身世。

  教师板书:青衫男

  这个语言具有网络风格,但在这里并不是戏谑诗人的说法,而是设想诗人现在并不会把自己作为一名官吏,而是作为一个与琵琶女有着相似命运的人,都是有着相似命运的'沦落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有关诗人身世的诗句,其他同学概括。

  如:辞别帝京,谪居九江,卧病浔阳,住地阴湿,风景单调,孤苦伶仃。

  同样可以形成身世的前后对比:

  帝京——浔阳 健康——卧病 繁华——偏僻

  丝竹——村笛 酬酢——独倾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有关诗人身世的诗句。

  以上就是沦落人的各自的身世命运,但作者说“同是天涯沦落人”,那“同”在哪里呢?

  都是由京城流落到了偏僻的地方;都是身体受到了损伤;欢乐的往事都变成了郁闷和孤独;当年的男女主角都已经失去了位置。

  那么两个人内心的郁结主要在于哪里呢?概括地讲,现在身世获得共鸣的同病相怜的主要精神上的孤独。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诗中可以看出他也有朋友作陪也有酒有菜,那为什么对琵琶女这样钟情呢?为什么只有琵琶女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呢?因为琵琶女明显地在抱怨自己独守空船,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落差而遗憾。诗人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也很孤独。他处处流露出的是浔阳城环境的艰苦,没有音乐的滋养。他们都注重的是精神快乐。眼前的朋友并不能派遣他的孤独。主要在于他和她身世的相似,都是同病之人。

  另外也可以设想,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也就罢了,如果是作者虚构出来的,那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还是为了诉说身世沦落的悲苦,渴望寻得知音得到理解的精神孤独。

  教师板书:精神孤独

  3、揣测音乐的情绪流露

  以上是诗人的心声,也是琵琶女的想法。诗人渴望有人理解自己,琵琶女也同样如此。那么琵琶女渴望理解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音乐,就是琵琶声。那诗人能理解她的琵琶声吗?能。依据是为她写歌词,而且在诗中对她的音乐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那么诗人听了几次琵琶女的弹奏?两次。两次的感受相同吗?不同。第一次听后“叹息”,第二次“掩泣”。程度上来讲,第二次音乐对他的触动最大。那他描写琵琶女弹奏的音乐时,是第几次听到的情形?第一次。为什么不写第二次的情形?也许是因为人的感情在失去控制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感情的,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如嚎啕大哭也许并不会比偷偷掉泪的感情有厚度。

  但我们知道作者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在描绘琵琶女弹奏的时候,其实已经明白了她的身世,所以他这时候回忆音乐的时候,已经带有了情绪的共鸣。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揣测诗人在描写音乐过程中的情绪流露。

  思考:你能从琵琶女的音乐中听出她的身世吗?或者诗人自己的身世从音乐中可以得到印证吗?如果没有听出来,那你听出了什么?如果听出来了,那么诗人是如何做到的?

《琵琶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预习题: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 、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1 齐读小序

  2 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以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

  3 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 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引起了作者共鸣,为什么他听后会产生共鸣?我们先随着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一起去欣赏一下琵琶女的弹奏。

四、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初步了解琵琶女形象。

  (一)鉴赏第一段

  1、一生读第一段

  2、具体分析:

  时间 秋天的夜晚 地点 浔阳江头 环境 萧瑟

  事件 设酒送客 心境 寂寥 凄凉

  (注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凉的心境。)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渲染凄凉的氛围,奠定全诗的基调,为琵琶女的出现设伏,做好铺垫。

  3、齐读第一段,体会凄凉。

  4、鉴赏过程中需要强调的字词。

  瑟瑟、管弦、惨、茫茫、主人下马客在船。

  (二)鉴赏第二段

  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场有几个阶段?(教师点拨)

  引导回答:乐声引人,寻声问人,相邀始见。

  3、“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突出乐声之妙。

  4、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琵琶女:羞怯。(2)急切。

  5、需要强调的字词 暗、迟。

  6、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一起来欣赏。

  根据其演奏过程划分出不同阶段。(老师点拨即可)

  转轴调音 未成曲调先有情 大家风范 出手不凡

  听者感受 弦弦掩抑声声思 抑郁不止 诉说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 指法娴熟 演奏名曲

  (需要强调的字词:思、信手)

  7、鉴赏具体描写部分

  (1)一生读

  (2)琵琶女的演奏可谓精彩绝伦,诗人的描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如此难以描摹的音乐诗人是如何做到描写的这么成功的?

  思考讨论: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多媒体出示填表练习。

  诗句 特点 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浊重轻细 急促清脆 叠音拟声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利 比喻摹声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幽咽冷涩 低沉暂歇 比喻摹声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愁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注意:老师要发问,强调抓住诗中重点词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中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结合)

  (3)需要强调的字词:间关、暂、幽愁、突出

  小结:正是以上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难以捕捉,稍纵即逝的音乐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后的我们同样能够领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听第二段配乐朗读,感受音乐之美。

  结束语:琵琶女的弹奏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吗?前边提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不,她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琵琶曲的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谈论,我们下节课再讲。

五、作业:

  1 背诵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结合琵琶女身世说说琵琶曲所表现的情感,再次体会琵琶女的演奏。

板书设计:

  浊杂轻细 清脆急促 叠词拟声

  婉转流利 欢快无比 比喻摹声

  仇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关于《琵琶行》教案五篇】相关文章:

1.关于《琵琶行》教案集合五篇

2.关于《琵琶行》教案5篇

3.关于《琵琶行》教案6篇

4.关于《琵琶行》教案7篇

5.关于《琵琶行》教案3篇

6.琵琶行教案

7.《琵琶行》教案模板五篇

8.琵琶行教案实录

9.琵琶行教学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pipaxing/418934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