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琵琶行》教案(4)

琵琶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琵琶行》教案 篇5

  一、《琵琶行》相关知识

  1、参见洪迈《容斋随笔》“琵琶亭诗”“白公夜闻歌者”“琵琶行海棠诗”“白公咏史”等条目。

  2、“瑟瑟”别解:

  明杨慎《升庵外集》:“白乐天《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今详者多以为萧瑟,非也。瑟瑟,本是宝(石)名,其色碧。此句言枫叶赤、荻花白、秋色碧也。或者咸怪今说之异。余曰:曷不以乐天他诗证之:其出府归吾庐诗曰,‘嵩碧伊瑟瑟’;重修香山寺排律云,‘两面苍苍岸,中心瑟瑟流’;蔷薇云,‘猩猩凝血点,瑟瑟蹙全匡’;闲游即事云,‘寒食青青草,春风瑟瑟波’;太湖石云,‘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又云,‘隐起磷磷状,凝成瑟瑟胚’,亦状太湖石也;早春怀微之云,‘沙头雨染斑斑草,水面风驱瑟瑟波’;暮江曲云,‘一道残阳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诸诗以‘瑟瑟’对‘斑斑’,对‘苍苍’,对‘猩猩’,岂是萧瑟乎?”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杨升庵云:白乐天《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此瑟瑟是珍宝名,其色碧,故以影指‘碧’字。最为赏音!而陈晦伯以‘瑟瑟谷中风’正之。夫诗人吟讽,用意不同:白自言色,刘自言声,又岂相妨?而必泥以萧瑟之‘瑟’字耶!杨又引白‘一道残阳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正之,尤为妙绝。”

  ──以上摘自顾学颉、周汝昌选注《白居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

  3、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音哀以思,其辞丽以则。《十九首》云:“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及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与此篇同为千秋绝调,不必以古、近、前、后分也。(《唐宋诗醇》卷二十二)

  香山《琵琶行》,婉折周详,有意到笔随之妙。篇中句亦警拔。(黄子云《野鸿诗的》)

  ──以上摘自吴熊和主编《唐宋诗词评析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

  4、《琵琶行》作法:

  这一篇《琵琶行》仿佛江潮涌处,余波荡漾,有悠然不尽之妙。凡作长题,须步步映衬,处处点缀,在组织处,在悠扬处,笔意总须层出不穷,并须处处顾到主意,要细腻熨帖,要联贯回护,才能尽长篇歌行之妙。

  ──摘自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57年12月第2版

二、扩展阅读

  听颖师①弹琴

  韩 愈

  昵昵②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③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④。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⑤。颖乎尔诚能⑥,勿以冰炭⑦置我肠!

  注:

  ① 颖师:西域僧人,“颖”是其名,“师”对僧人的尊称。

  ② 昵昵:亲昵的样子。

  ③ 跻攀:登攀。

  ④ 丝篁:丝竹等弦乐器,这里借指音乐。

  ⑤ 滂滂:流淌的样子。

  ⑥ 诚能:确实擅长(弹琴)。

  ⑦ 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热,忽忧忽喜。

《琵琶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能目标: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

  体会本诗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手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琵琶行》有感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这是XXX的一首诗,请大家一同品位一下!主旨是那一句?

  明确:最后一联,不要为沦落的身世感到过度的悲伤,鼓励人们要积极乐观的生活。

  究竟诗中是什么样的`白居易,什么样的知己,什么样的琴声,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

  二、文学常识

  1.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作者生平

  入仕以前(772—799)

  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初仕至遭贬(800—815)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 (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 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今陕西周至)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臣,连续上书论事,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本文写作背景)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贬江州以后的内外迁调(816—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退居洛阳的晚年生活(829—846)

  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3.歌、行、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三、重点字词句

  1.视频朗读材料,疏通字音。

  商贾gǔ 恬静tián 贬谪zhé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荻花dí 乍破zhà 慢捻niǎn 幽咽yè 迸裂bèng

  嘈嘈cáo 间关jiān 虾蟆hámá 名属shǔ 教坊fáng

  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篦bì 呕哑嘲哳ōuyāzhāozhā

  2.古今异义词

  明年: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古:两个词,因此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颜色: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3.词类活用

  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名—状

  ②遂命酒 名—动

  ③商人重利轻离别 形—意动用法

  4.文言句式

  ①歌以赠之 宾语前置,介词“以”

  ②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了解诗文的主要情节。)

  1.诗前面的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情节;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的动机;

  (4)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情感基调。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什么事?

  明确:叙述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江边送客,巧遇琵琶女之事。

  3.全诗一共分为五个自然段,给每段概括一个小题目。

  明确:(1)江头送客 (2)琵琶传情 (3)追忆往昔

  (4)同为沦落 (5)司马衫湿

  4.诗文通过叙事,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共同点为“同为天涯沦落人”。

  5.“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

  明确:相同点:

  本是京城女

  a.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

  誉满京都名艺人

  b.出色才能 天涯沦落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谏遭贬谪

  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白居易才从琵琶曲中听出了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限感慨。

  五、合作探究

  (三读文章,重点品析第二自然段)

  1.全文写到作者一共听见几次琵琶曲?简要分析。

  明确:一共三次。

  第一次,闻声不见人,情相触;

  第二次,见人再问声,情相通;

  第三次,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分析句子,指导背诵)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3.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演奏情感的句子。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明确: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小结描写特色:

  (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4)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6.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的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是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光有了感应。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自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把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情感打动。

  ④“绕船月明江水寒”

  写琴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琴女凄凉的心情。

  ⑤“黄芦苦竹绕宅生”

  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独悲凉。

  六、作业

  背诵全诗《琵琶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关于《琵琶行》教案汇编七篇】相关文章:

1.关于琵琶行教案

2.《琵琶行》教案

3.琵琶行教案

4.琵琶行 教案

5.《琵琶行(节选)》教案

6.琵琶行并序教案

7.《琵琶行》的优秀教案

8.白居易琵琶行教案

9.白居易琵琶行优质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pipaxing/421263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