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无家别阅读答案(2)

其他类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赏析

  《无家别》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新题乐府组诗 三吏三别 之一。此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全诗情感虽沉痛凄婉,批驳虽强烈深刻,却不是一味直陈显言,而是借景、物、事来寄情抒怀,显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无家别》叙事诗的 叙述人 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 一二老寡妻 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 贱子 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 天宝后 如此,那么就会想到天宝前的情况。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 我里百余家 ,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 天宝后 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头就用 寂寞 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 世乱 二字与 天宝后 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 无家 可 别 的根源。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两句,紧承 世乱各东西 而来,如闻 我 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承前启后,作为过渡。 寻 字刻画入微, 旧 字含意深广。家乡的 旧蹊 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 寻 ,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 旧 字追昔,应 我里百余家 : 寻 字抚今,应 园庐但蒿藜 。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写 贱子 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 久行 承 寻旧蹊 来,传 寻 字之神。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 空巷 言其无人,应 世乱各东西 。 日瘦气惨凄 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 见空巷 时的凄惨心境。 但对狐与狸 的 但 字,与前面的 空 字照应。当年 百余家 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 狐与狸 竟反客为主,一见 我 就脊毛直竖,冲着 我 怒叫,好像责怪 我 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现只有 一二老寡妻 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当读到后面的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时,就不难想见与 老寡妻 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波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 我 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 我 伤心!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这是第二层转折。 近行 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这是第三层转折。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 近行 、 远去 ,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如刘辰翁所说: 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 (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 独开生面 的表现手法时指出: 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 我 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 我 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这使 我 一辈子都难过。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意思是: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 无家别 ,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诗人还善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诗中 园庐但蒿藜 、 但对狐与狸 ,概括性更强。 蒿藜 、 狐狸 ,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谁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也不敢横行无忌。 园庐但蒿藜 、 但对狐与狸 ,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其他如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为是 老寡妻 ,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

  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 我 死里逃生,好不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然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 蒿藜 ,走进的是一条 空巷 ,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 日 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无家别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无家别》杜甫

2.杜甫 无家别

3.杜甫《无家别》

4.无家别杜甫原文及翻译

5.杜甫的无家别赏析

6.杜甫无家别原文及赏析

7.杜甫无家别原文及翻译

8.《等》阅读答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qita/189382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