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劝学》课文分析(5)

劝学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第4段的分论点在段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指明学习的目的是“成德”,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高尚境界。怎样才能“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呢?作者用了十个比喻,分三个层次来说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第一层次从开头至“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论述“成德”必须“积善”的道理。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赖于“积”。接着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就不能至千里,不积小流就不能成江河,正反对照,说明“不积”与“积”效果完全不同。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积善”才能“成德”,不积善就不能成德。因此,人们应当通过积善,养成良好的品德,进而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第二层从“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这里用了两组两两相对的比喻,正反对比,论述养德贵在坚持的道理。第一组比喻先说结果后述原因,骐骥止于一跃,达不到十步,驽马坚持拉车走十天,也可以跑得很远,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原因就在于“舍”还是“不舍”,是中途而废还是坚持到底。第二组比喻则是先讲原因后讲结果。如果“锲而舍之”,结果朽木也不可以刻断;如果“锲而不舍”,结果金石也可以雕刻。最后一句是第三层,用蚓这个正面事例和蟹这个反面事例对比,说明养德必须用心专一,必须戒急毋躁。

  这段文字很有说服力,作者把对比双方的条件和结果都推向了极致,从而大大地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量。土粒、水滴、跬步那么小,可以积聚成大山、深渊,可以至千里之遥,“积”极小可以“成”极大,“积”极少可以“成”极多,从而证明人只要从一件件小小的善行义举开始,积累起来就能养成高尚的美德。骐骥对于走路、朽木对于刀刻,条件好到了极处,但止于“一跃”,骐骥“不能十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结果坏到极处。反之,驽马、金石条件坏到极处,但因为“不舍”,则“十驾”、“可镂”,结果好到极处。总之,条件即使好到极处,如果“舍弃”就不能成功;条件即使坏到极处,如果坚持,却能成功,通过鲜明的对比,雄辩地证明进业修德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同样,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条件坏到极处,但由于“心一”,于是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结果好到极处。螃蟹虽然“六跪而二螯”,条件好到极处,但由于“心躁”,于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果坏到极处。由此人们自然地知道对学习应抱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quanxue/1773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