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读荀子《劝学》的体会(3)

劝学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读荀子《劝学》的体会篇三

  《劝学篇》开宗明义借君子之口申明: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荀子之所以特别强调学习,这与他的思想体系是分不开的。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因受后天不良习气的影响出现了“恶”;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才能改变“恶”的本性。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目的都是教化人,教人向善的。

  《劝学篇》通篇以层次分明、步步深入的众多比喻揭示了学习的内在规律---即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通过积累而升华。并指出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就能取得成效。同时也讲出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但前提是不可以停止。“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由于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通过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事物通过外部条件是可以改变,木材通过墨线可以取直、也可以通过揉的手段变成园的,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车间的链条可以改成传送带;人通过学习是可以提高;成大事者莫不受尽磨难,在磨难中完成自我教育。

  然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光空想不行、必须付诸行动,向实际学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从字面上看是借助外部条件达到想要达到的目的;更深层次是学识达到一定程度看问题的深度、高度、境界就提升了。“善假于物”应理解成善于学习。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人遭遇的一切,都与自己的德行有关;人所经历的高潮与低谷、幸与不幸全都是受到自己德行的牵引。凡事归咎其因,播下种子的总是自己的德行。“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自身不健康、抵抗力就差、细菌容易侵入,所谓“苍蝇专叮有缝的蛋”就是这个意思。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是《劝学篇》最精彩的精华部分。此段用了5个“积”,即积土、积水、积善、积半步、积细流,寓意学问、财富、事业、经验、技术等都是靠积累得来,成就任何一件事都不会像中彩票那样来得突然;接下来以骏马和劣马、朽木和金石做比喻,用了3个“舍”字,进一步说明“积累”靠的是长期的坚持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就是我们常说的“执”上了;然后又以蚯蚓和螃蟹做比喻,一柔一刚,进一步说明做事要有“韧”劲。心浮气躁干不成事。因此“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这一句讲做学问必须吃大苦耐大劳,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才能取得显著功效,其实不光是做学问,干什么都一样。同时,做事要专注,不专注的结果就像“鼫鼠”一样,样样会一点,样样都不精。虽有五能,却飞不能过屋,爬不能穷木,游不能渡谷,穴不能掩身,走不能先人。即所谓“五技而穷”。

  人才是不会轻易被埋没的“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好的品德即使不想表露他也会通过某种形式显现出来,是金子总会发光。反过来和同仁堂的祖训一样“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故,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读《劝学篇》,萦绕在心头的有两个字:“积”和“韧”。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quanxue/26483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