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我曾经住过散文(2)

散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中午在陂洋镇政府食堂就餐,厨工养的草鸡,咸菜猪脚汤,一桌本地食材,喷香诱人。

  饭后去博美镇超高村、虎坑村,桥冲镇大塘村、白沙村采风。

  超高村不叫寨,偏叫城。车停在城外,又长又高的古墙笔直挺拔,中间一个大门,外面是大町,长度与围墙相当。上次我们去海丰道山村时,许宇航指着田边的晒谷场说,这是仅剩的曝粟町,而超高村这个大町,要比那个大十几倍。现在晒的不是稻谷,而是萝卜丝。门洞里,坐着几个老妇在乘凉,有个在切萝卜丝。门槛是一段拱形的石条,这是月眉石,很奇特,据说海陆丰设有月眉石的城仅碣石卫城南门和超高村两处。我正要拍照,一个老妇说,有这个的叫城,没有的叫寨。超高村约有七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三街六巷,从其城门和残留的城墙可以想象当年的风采。

  超高村的城门外右前方立着三副旗杆夹,第一副据说是兵部主事卢锻立的。全村姓林,缘何何卢煅要在这里立旗杆?据该村资料记载,明初,超高村林姓始祖流落至此,遂有落户之意,准备在村右前方卧狗地搭寮,卢、关、王等姓氏愿纳其同住,于是,大家共同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至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他姓逐渐外徙,这才形成林氏独姓村。至今村中还遗留有王厝巷、卢厝巷、兵部遗址、四仔巷、关厝养马巷及祠堂仔等旧迹。这些旧迹虽残破不堪,但也是该村历史悠久的见证。看来,卢锻既是碣石人,又是桥冲大塘人,还是博美超高人。

  村里基本残破不堪,有一堵墙已倾斜,好在被前面房子顶住。作家们对这残旧的村庄很感兴趣,左瞧瞧右望望,摆个甫士留个影。看到一个井台有些坍塌,有人还踩上去照个脸。看到一小片长在破房子的淮香,翠绿的叶子,黄绿的花,都很兴奋,穿红着白的都要照个相。

  我问,为何叫超高村。答曰:古时候,这里去八万,要跳过一条沟,所以叫跳沟村。河洛话跳沟与超高谐音,故改为现名。

  从超高村出来往回走不远,就到同属于赤坑村委的虎坑村古村落了。站在公路上眺望,围墙后面有一片金黄色琉璃瓦,门前是大町、池塘、田野,田野上有几头牛在吃草。陈俊杰跳下田里说,跟我走。我说前面有大池塘,过不去,便随大家往村路走。我拿着手提喇叭对大家说,右边黑色的大动物是什么,你们知道吗?那是牛。当然不少人知道的,估计太年轻的不一定知道。后面传来了声音:“那白色的是什么?”随着一阵笑声。我扭头往右一瞧,穿白体恤的陈俊杰往这边跑来了。

  虎坑村存留了六百多年历史的寨墙,旧房子里面基本长满杂草和树木,有不少改建了祠堂,一看都是“林氏宗祠”。蔡金针说,这些祠堂没有堂号的。是啊,都叫林氏宗祠,没有堂号不熟悉的人就不好识别了。该村年代最久的林氏宗祠占地326平方米,相传与清代潮州状元林德镛有关。明代潮州状元林大钦大家都很熟悉,相比之下林德镛就寂寞了一些。这个广东第一武状元,英年早逝,连《潮州府志》都没有传记。相传当年林德镛上京赴考,路经虎坑村时天色已暮,于是上前借宿。虎坑林氏先祖见其相貌威武,又是同姓,遂热情相待。他们不单对其主仆关怀备至,还烧香拜佛祈求其上京得中榜首,并助银320两。启程当天,合族恭送其往冲口渡口乘船。林德镛得中状元后,荣归故里,特意到虎坑村林氏宗祠上香敬拜,并特赠匾额“状元”一面,答谢虎坑村老少对他的热情善待。匾额长年挂于宗祠中堂,可惜在土改时被毁。而清朝官员林国俊赠的“赞郡宣猷”匾额,至今仍挂在宗祠中堂。

  村人津津乐道的是革命英雄林妈月与林标英。林妈月参加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与张威被指派为东南片农民运动领导人,曾任农民自卫军司令,人称南路司令。大革命低潮时,经党组织同意,乘船前往南洋。1946年,林妈月回陆丰与同村人、后任飞虎队长的林标英组织地方武装力量。

  回到路上再回头望望虎坑古村落,看着那闪闪发光的琉璃瓦,我想,不用过多久,除了那六百多年历史的寨墙,里面的房子要么倒塌,要么被清理建成祠堂,与其叫广东省古村落,不如叫“广东省第一祠堂村”好了。

  几年前,省作协驻陆河罗庚坝村工作组组织十几个作家去陆河县采风。“广东省十大最具特色古村落”水唇镇墩子寨令作家们赞叹不已。可惜,在评选最美古村落的时候,虽然网络投票得了第二名,但因为没有人住,过不了专家组的关。古村落也像“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古村落,系住的是一缕缕乡愁,留下的是一段段历史,诉说的是一丝丝沧桑,传播的是一代代文化。但真正要让人住得下,又保留了历史文化,那得保存好青山绿水,处理好落后与发展的关系。

  而最后我们要去的大塘村和白沙村,就使我们很纠结。它们既保留了古老,又焕发着青春,像我的家乡桂林村,老的很老,新的很新,其夹杂的新旧建筑和文化,令人说不出什么味道。

  大塘村的名字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当时有个叫“大塘软”的人不时被人用单车载着到我们村,但我没见过。在海陆丰传说的风水宝地中,有“大湖向天螺,田尾公背婆”,田尾就是碣石的田尾山,现在是陆丰核电站所在地。据说“公背婆”的风水与大塘卢姓有关。大塘卢人才辈出,我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接触了不少姓卢的人,一问,果然是大塘卢。在碣石的历史中,不能漏掉的是“公孙兵部”卢锻和卢恩。

  刚刚走到慕名已久的大塘卢祠堂门口,一个雄赳赳的老人冲我而来。定睛一看,原来是汕尾市粮食局老局长、我党校研究生班同学卢华新。他退休后长期在广州生活,今天不知道是什么风把他吹回来了。他向我推荐祖祠旁边的“卢氏家庙”,说是皇封的白衣公卿,父子兵部。我马上纠正他:“是公孙兵部。”他解释道:“这个是卢锻的儿子,父亲是兵部,儿子也是兵部,自己是白衣。”在封建社会,如果儿子当官出息,当农民的父亲有可能被封个空衔头光宗耀祖。《陆丰县志》载:“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海盗刘香勾结倭寇围攻石桥场(当时碣石有土城与石城相接。石城是卫城,驻军。土城是石桥场民众住的)五攻不克。”下注云:“时碣石城长卢体荃、廪生卢锻等倡率力御,击死贼伙甚众。自是饮恨,连日拥众围攻。锻等多募打手,铳炮退之。”而“城外环居者数被寇害,不能自保,锻出金售其屋设炮台以扼盗冲,民赖以全。”崇祯十五年卢锻授兵部职方司主事,一生坚持抗清复明。因其高风亮节,虽身为抗清志士,但其孙卢恩,还是被清政府从广西怀集县升兵部车驾司主事。  大塘村最为人称道的是,作为一个村庄,居然有街市,两边清一色南洋式骑楼。1924年,马来西亚华侨卢文仪,汇巨款回乡建骑楼商铺72间,占地百亩,保留至今,成为粤东地区不可得多的一道风景线。这条海陆丰村庄中绝无仅有的“民国街”使作家们流连忘返。

  这次行程中的最后一个村庄是有八百年历史的白沙村,是令人最开心又最疑惑的古村落。大家听说我们报社副刊部编辑、小说家沈洛羊是这里人,便吵嚷着要去看他的“故居”。我们兵分两路,一路随沈洛羊而去,一路跟着“导游”过了市场到沈氏宗祠。话说南宋小皇帝赵昰及端王赵昺兄弟节节败退,沈功隆便前往迎驾回乡,倾尽家产募兵勤王,并护驾到崖门,翌年以身殉国。宗祠就建在皇帝呆过的地方。看了宗祠,作家们要求去看古村落,“导游”又带着我们去一家民居,那里有个很深的古井,旁边还有一个古代的石马槽。由于大家习惯古村落有寨墙,便嚷着要去古村落,寻找旗杆巷。沈洛羊指着脚下狭小的巷道说,这就是旗杆巷。旗杆巷没有旗杆啊。虽然该村现保留有“会巷”、“五马拖车”特色民居,不同建筑风貌的宋祠、明祠、清祠、民国祠,古石巷、古井、宋坟,但由于没有围墙,古村落的房子又保存完整,还有人住,与新房子混杂在一起,看不到古味,缺少沧桑感,令人叹息。

  古村落,正因为古老而美丽,但是,它们都成了历史,成了文物,失去了日起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大塘村骑楼,有个中学生对进他家探访的作家说,这里没有价值,你们这是扰民。我们住过、生活过的地方,凝结着外出人员的乡愁,可是,又有多少人来打扫这些残旧的记忆呢!(作者:王万然)

【我曾经住过散文】相关文章:

1.守住过去才是成长情感散文

2.外婆曾住过的地方散文

3.风居住过的街的散文

4.我曾经来过散文

5.我曾经的同学散文

6.你的生命我曾经来过散文

7.我曾经以为诗歌

8.再见我曾经的彩虹散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175252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