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关于乡情的优美散文(2)

散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浓浓的乡情

  当春节来临,很多人家不再酿酒做煎堆而是从商店里直接购买的时候,当很多人迁居在外忘了老家方向的时候,当舞龙舞狮成了难得一见的节目的时候,当很多孩子怀揣各式玩具而对散落在地上的爆竹置之不理的时候,当搓麻将打扑克代替了邻里之间嘘寒问暖的时候,我心中珍藏的儿时过年年,是多么欢乐呀!可惜,时光不会倒流,唯有穿越时空,让我回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儿时过年浓浓的乡情味道……

  腊月一到,年的味道就悠悠飘来。这时候,陆陆续续便有人家开始了火炙酿酒。老远,便能看到村前的空地上,燃起了一个个以稻草、谷壳和木屑为主要燃料的火堆,火堆里,一坛坛客家娘酒被煮的翻滚沸腾,浓浓的酒香开始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蔓延。那时候,村里人情好,谁家要是炙好了酒,都会送一两碗给左邻右舍品尝。邻舍欣喜接过老酒,喝下,嘴里泛起娘酒独有的醇香,心头涌上浓浓的乡情。

  客家娘酒的香气还没有散去,煎堆的香味又从每家每户的厨房飘出来。时刻也来到了大年二十五,年的脚步更近了,家家户户开始做煎堆,我家也不例外,全家分工协作:和粉、搓团、煎炸,会忙整整一个下午。看着金黄的煎堆从油锅里捞起,年幼的我垂涎三尺,但奶奶却不让吃,怕我上火。母亲看着心疼,就冲好了一碗糖水,对我说:“孩子,吃几个吧,就着糖水,不碍事的。”于是,我品尝到了“新鲜出炉”的香脆可口的煎堆,那时候觉得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了。

  令人期盼的大年三十最之后临了。将近两百年历史的“莲香围”祖屋,早已贴上春联,张灯结彩,以温暖的怀抱迎接宗亲们前来祭祀。通常在下午三四点,全家人穿戴一新。父母会带上香烛鞭炮,领着我和妹妹,往祖屋的方向进发。在祖屋古朴干净的院落里和雕龙画凤的厅堂上,祭祖的宗亲们人流如织。动情的话

  大伙儿见面,脸上洋溢着新年的喜悦之情,互道一声“新年好”。在祖屋的上厅,立着祖宗的牌位,庄严肃穆,香炉里已经插了十几柱香。母亲拿出香烛,点燃,持在手上,对着祖宗的牌位,拜了三拜,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祖宗保佑全家。然后母亲还会给我和妹妹分发一根,要我们也学着她的样貌行礼。每家每户祭拜完了,还要进行群众祭拜。成年男子按照辈分,站成几排,每人手持一根香,对着祖宗牌位,恭恭敬敬行礼,场面甚为壮观。

  祭祀完了,照例是放几串鞭炮。突然听到外面锣鼓喧天,原来是邻村一支舞龙队前来拜年了。按照规矩,舞龙队先是参拜了祖屋的古井和上厅,然之后到院子,摆开了舞龙的阵型,看,龙头硕大而威严,龙须飘动,目光如炬。精彩的舞龙便在鞭炮声中开始了,引得宗亲们纷纷驻足观看。

  身穿黄色对襟衣、灯笼裤,腰扎红色绸带的舞龙队员高举舞龙杆,兴高采烈地舞动着,看哪,一颗龙珠上下舞动,龙头跟着龙珠,时上时下,时左时右,时前时后,有时扑,有时跳,有时冲高,有时卧倒,第一个舞龙人跟着龙珠跑,后面舞龙人举着龙身缠绕舞动,龙尾随着龙身摆动。舞到精彩初,引来宗亲们阵阵喝彩,声声叫好,然后放一串鞭炮以示赞赏。搞笑的qq签名

  舞龙表演结束,时针指向了下午五点三十分,这是祖屋约定俗成的统一燃放鞭炮的时刻。看鞭炮的燃放,是我们这些孩子最为期盼的一个节目。一串串鞭炮早已挂在院子的围墙上。鞭炮点燃,声音此起彼伏,霎时,导火线变成了一条条前进的火龙,浓烟开始散发直冲天空。爆竹的纸屑或高或低在院子上空飞舞,像无数朵红梅在竞相绽放。

  尽管浓烟呛鼻,尽管响声震耳,可站在屋檐下方观看的人们,谁也不肯离开,谁都在感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喜悦气氛呢,谁的脸上都挂着阳光般的笑容呢。鞭炮燃放完了,整个院子铺上了厚厚的红妆。这时候,我和其他孩子却再也按耐不住,从台阶上一跃,跳进院子里,从口袋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塑料袋,开始在密密细细的爆竹纸屑中,寻找散落在地上的没有被点燃的小爆竹。在那里,孩子们边捡爆竹边挥舞着纸屑,整个院子成了欢乐的海洋。

  黄昏很快来临,我和小伙伴们都带着满满一袋塑料袋的“战利品”回家了。鞭炮声中,年夜饭开始了。但我的心思并不在饭上,而牵挂着那些“战利品”。

  晚饭后,外面的夜空早已是流光溢彩,四面八方的爆竹声震耳欲聋,东南西北的烟花光焰万丈。我便急不可待把“战利品”拿出来,掏出几个放在院子里,找来一根香,点燃,然后手持香的一端,借着灯笼照在院子里的光,俯下身子,用香燃烧的那一端,对准小爆竹的导火线,留意翼翼地点燃,然后快速走开,“啪”,爆竹在身后炸开了。

  一声声清脆的响声,便是一份份新年的祝福和属于我们孩童特有的快乐呀。这时候,妹妹也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捆烟花,我们俗称它们为“魔术弹”。这是前几天爸爸买的,好不容易等到年三十。我和妹妹每人手持一根,点燃,对准天空,那一朵朵艳丽的焰火射向天空,引起我们阵阵欢呼。

  在放烟花的当儿,我和妹妹也会被家人叫回屋子,奶奶、父亲和母亲每人都会从口袋里拿出两个红包,分别递给我们兄妹。红包不大,只有两三块钱,而且是用小块红纸包的,那个年代印刷的利是袋还很少见。他们还会说一些诸如“新岁平安,大一岁了要更加懂事”之类的话,这些话语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循循教导和亲切祝福,就应是我一辈子也难于忘怀的。

  我怀念儿时过年浓浓乡情。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33203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