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04回(7)

三字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字经考虑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也考虑到读书的人,学习的人可能会有的各种各样借口,如果有人提出这样一个借口,我没有读书的条件的话,那三字经告诉大家在历史上有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故事,他们读书条件更差,差到不能差的程度,什么呢?连书都没有但他们依然非常勤勉,发奋读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这里讲到两个故事,一个是披蒲编,讲的是西汉年间温舒的故事,这个典故出于《汉书》,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 父为里监门 使温舒牧羊 温舒取泽中蒲 截以为牒 编用写书’《汉书-贾牧邹路传》,也就是讲有这么一个人温舒,他父亲是里监门,什么意思呢?这个官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居委会主任,是小到不能再小的一个官,所以家里是很贫穷的,贫穷到什么地步,温舒从小就被他父亲派一个活,去放羊,在放羊过程中温舒取了沼泽中芦苇这种比较长的植物的叶子,把它一点点截好,截成长短宽细差不多,干什么?用来抄书。在汉朝时纸张还没大规模使用,主要是两种书写的载体,一个是竹简一个是帛,丝织品。帛是非常昂贵的一般人根本用不起,竹简相对比较便宜但也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搞到的,更何况制作竹简还有一套非常繁琐的程序。所以温舒就采一些这种野生的芦苇把它编起来抄书,来学习律令。通过他的学习慢慢变成了一个负责监狱的,管理刑事的这么一个小小官员。由于他学有心得所以慢慢当的这个官啊还似乎有点大,慢慢当起来了。当然从历史上看温舒的官职都是非常小的,从来算不上一个达官显贵,他之所以能被列入正史恰恰是因为他这个披蒲编这件事情,恰恰是因为他为自己创造读书条件的精神,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才有机会列入正史。而削竹简讲的是一个远远比温舒要著名的多的人物,谁呢,西汉时期著名的公孙弘。公孙弘,公元前200-121年,西汉淄川人。他少年时家里非常贫寒,为别人在海边放猪来维持生活,自己利用放猪的空隙去削竹子,因为他买不起做好的竹简,削竹子自己做成简册抄写书籍,年轻时曾担任过家乡薛县的狱吏,监狱里的小小的办事员,因为没有学识书没读好,经常发生过失做错事所以被免职,从此他立下志向在一个叫麓台的地方埋头读书,一直苦读到40岁,花了几十年时间,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下诏访求这些贤良文学之人,当时的公孙弘已60岁,以贤良的名义应招被任命为博士,所以公孙弘是个晚成之人。公孙弘为相数年,他起身于乡鄙之间居然能位极人臣,而直到今天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对公孙弘推崇备至。他之所以能成功之所以能登上高位,毫无疑问他的这种持续苦学的精神,他的这种在贫困当中依然通过学习来掌握自己命运,改造自己命运的精神起了巨大作用。文钟寄语:即使在贫困当中依然要通过学习不断的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句话‘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你的才能不能得到拓展,不学习你的本领不会增多,非志无以成学,你如果不立下学习的志向不发愿苦读那你也不会学有所成。这一句‘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就是公孙弘讲的,也确实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  解说:披蒲编讲的是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的故事,削竹简讲的是公孙弘将文字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阅读的故事。彼无书,且知勉是说他们两个都很穷买不起书但仍不忘勤奋学习。三字经意在通过这两个小故事勉励后人即使条件艰苦也要用功读书。

  三字经在讲述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读书的故事后,接着标举出一种学习所需要的刻苦,勤奋的精神,三字经用哪些故事来讲述勤奋来讲述刻苦,请听下讲。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zijing/26562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