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读后感《三字经》(3)

三字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读后感《三字经》范文6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一本神秘的著作,值得人用一生去解读;它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在这些传统文化所传达出的思想精髓中,人们最推崇的当属孝心,拥有七百多年历史的《三字经》,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不知向人们诉说了多少个孝顺父母的故事。“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黄香九岁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黄香除了帮父亲操持家务,冬天还为父亲暖和被子,夏天为父亲扇凉席子,对父亲十分尽孝。这样的故事许多小孩都能娓娓道来,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喜欢白云游弋空中的飘渺意象,喜欢约上柔柔东风,邀来绵绵细雨,喜欢与万物一起,住进泛着鲜活的时节里。这深邃的瓦蓝,那澄洁的棉白,被热情的春神簇拥着,以自然而然之式,开启了在幽径里独行的春人、心城里的那扇梦之门。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姓陶的老人将自己的房子和土地分给了两个儿子。自己到外地租房子,以捡垃圾为生。当他年迈体衰,再也捡不动垃圾时,想得到两个儿子的赡养,两个儿子却互相推诿,老人十分伤心。请问儿子们的孝心何在?

  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丰衣足食,不需要像黄香那样为父母付出。但我们在生活中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洗衣、做饭、洗脚等,少之又少吧?甚至一次也没做过的都有。而我们的父母为我们坚持做了多少年,还将做多少年呢?

  同学们,还记得吗?在我们遇到烦心事时,第一时间听我们倾诉的是父母;在我们伤心痛哭时,第一时间安慰我们的是父母;在我们犯错时,能二话不说原谅我们的是父母;在我们获得成功时,能真心祝福我们的是父母。已经身为初中生的我们,仍然是父母心里的牵挂。父母为我们付出这么多,而我们呢?嫌弃自己的衣服不是名牌,不是新款,没有谁的高档;父母精心为我们做的饭菜太普通,没有餐馆里的鲜美……常常因不理解父母而斗嘴,又往往将自己的挥霍建立在父母的血汗之上。

  同学们,孝顺并不是要为父母买什么,也不是要为父母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份优秀的成绩单,一回为父母捶背的经历,一次在周末为父母做饭的过程——这就是孝!“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孝呢?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共同努力,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把孝心带回家,让父母沐浴在温暖的爱心阳光下,把孝的种子撒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吧。

读后感《三字经》范文7

  《三字经》是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必不可却的入门之书。据材料引见,《三字经》是中国近年来传布最广的启蒙读物,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全文结构严谨,文笔天然流利,深入浅出,讲究押韵,朗朗上口,很是适合背诵识记,百读不厌。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普遍流传而又言简意赅。

  如今的每个家庭都只要一个独生后代,许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呈现都是家庭作风不良或教育不严而形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的权利和严格要求后代的重要性。此刻的独生后代有许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而《三字经》教育人们孝敬父母,友好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如果我们的教育以身作则、从小学起,经常给孩子讲“汉代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长辈,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那这个社会还会呈现那么多不和谐的现象吗?

  《三字经》作者具有不凡的归纳综合和言语表达能力,这从其对历史的表述中便可见一斑,文中对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寥寥三百余字,却集其要点和精髓,让人耳目一新,颇有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之意。如”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寥寥数字,却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后顺序,”三王“所指、三个朝代的建国君王、延续时间,以及从夏朝起头摒弃禅让、王位世袭等丰硕的知识。

  《三字经》虽然重在传道,可是并非枯燥的说教,它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孝父、孔子拜师、赵普读《论语》、公孙弘抄书、孙敬头吊颈读书、苏秦锥刺股读书、孙康映雪读书等,这让人在学习中添了不少乐趣,也让读者对为人、处事、求学、结交等方面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

  《三字经》在结尾时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给子孙儿女留下什么遗产。作者的立场是”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独一经。“他说世人留下许多金银财富给儿女,我呢?教育后代,唯有一册经书而已。在教育后代的问题上,很附和现代观念。

  解读《三字经》能让更多文化并不高的人也能理解文化,使文化通俗化。读完《三字经》,能对我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认识,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涵养,弘扬正气。

读后感《三字经》范文8

  这个假期,我读了《三字经》。《三字经》是一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影响极大的儿童启蒙教材。它采用三言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便于理解,通俗易懂。读了它,我受益匪浅。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一个中国人的珍贵遗产。它不仅包含着多方面的知识,像亲孝,忠义,历史,诚信等等,它以短小的篇幅描述出着许多深刻的道理。第一部分写了人重在学习,还应该孝敬长辈的道理,教育我们讲文明礼貌;第二部份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古人在什么年龄读什么书,教育我们珍惜时间的;第三部份讲了朝代的历史故事;第四部分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是《三字经》里的第一段,虽然比古诗的字数少,但是它说明了很多道理: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后来处在不同的生活和学习里,人的性情就渐渐有了好和坏的差别。如果父母没有对小孩子进行好好的教育,孩子原来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而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是专心致志;“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它讲的是: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曾经不怕麻烦,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学习,孟子的母亲就割断织布机的布来教育他。五代时,燕山有一个叫窦禹钧的人,他教育儿子很有办法。因此它的五个儿子全部考中进士,从此声名远扬。这告诉我们:不同的两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同;“养子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告诉我们:父母、老师要好好的教育孩子,如果教育不好,那就是过错了。那孩子呢,更应该好好学习了,如果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什么都不懂,又能干什么呢?……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是让我最感动的一段话。它讲的是:汉朝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人,九岁就知道孝敬父母,冬天是还给父亲暖被窝,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孝敬父母。三国时的孔融,才四岁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吃,自己吃最小的。这种尊敬、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小朋友都知道的道理。

  我不由得想到我们刚来到世界上,父母就有一个任务——抚养我们。他们是多么任劳任怨,为了让我们住在美丽的环境中,为了让我们住在温暖的家庭中,不顾一切地奋斗、拼搏。好吃的,给我们吃;好穿的,给我们穿。每天为我们劳动、干活。现在他们脸上的白头发越来越多了、皱纹越来越宽了,我知道是因为他们要慢慢的变老了。我便从那时下定决心: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

  《三字经》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孝顺、什么是爱!这本书给了我智慧的结晶和学习的精神,让我在成长的路途中无所畏惧。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zijing/375323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