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三字经》读后感(2)

三字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字经》读后感7

  《三字经》的乐趣

  我们的语文课本学完了,开始学习《三字经》了。

  在我小的时候,都已经会背了。但是时间长了,有的已经忘记了,有的不知道什么意思。

  从学过的`《三字经》里面,我知道了好多故事。

  “孟母三迁”,主要是讲一个孩子的学习环境很重要要想学习好,必须有一个学习和安静的环境。还要向优秀的人学习,自己才能不断的进步。并且遇duhougan到困难要想办法,坚持到底,才能有大学问。

  “黄香温席”,教育我们要孝敬父母,爸爸妈妈把我们培养大付出很多辛苦。我们要报答他们,懂得感恩。

  学习《三字经》后,我还明白了一些道理。

  孩子在小时候如果不好好学习,把时间浪费了,到老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学习的时候要认真,不能边学边玩,那样浪费了时间而且掌握不会知识。我们从小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懂得谦让,学习好学校的知识,并且好要读好多好看的书。

  每天晚上我都把学过的背诵熟练,然后再预习一下后面的内容。学习《三字经》后,我认识了好多以前不认识的字,还像赵老师一样给妈妈讲她不明白的意思。

  我很喜欢学习《三字经》。

《三字经》读后感8

  《三字经》的原文虽然有一千余字,但全文的内容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包罗万象。它的里面有尊敬父母、有爱兄弟、团结一心、奋发有为等行为美德,同时也。包括许多我们该掌握和了解的自然及历史知识。

  当我读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的时候,就想到为人在教育子女方面,如果只给他们提供物质所需,服养他们长大,却没有好好教育他们怎样做人、做事,这就是父母的过错。同样,老师如果没有在学习上好好教导学生,让学生产生懒惰心理,不好好学习,学生因此荒废学业,这就事老师的过错,由此可见,古人对教育多么重视呀。

  其中令我最难忘的一句:“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出现一幅画面,蚕正在吐丝,将自己包裹,蜜蜂在花丛中穿梭……我心中涌起了一股热血,蚕能吐丝,结茧。供人织成丝帛;蜂能酿造甜甜的蜂蜜,给人食用,人生在世,倘若不用功学习,荒废了功课,没有本领回报社会,就连小小的昆虫也不如啊!所以我们学生不能荒废了学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为一名现代的学生,我们应但不管将我们的国家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世世代代永相传。

《三字经》读后感9

  妈妈在庐山买了一套书给我。这套书的总称是《中国古典文库》,里面有《三字经》、《增广贤文》和《百家姓》。其中我最喜欢《三字经》。

  《三字经》里我最喜欢这一句三字经:勤有功,戏无益,节旨在,宜勉力。它的意思是:勤奋好学的人必须会事业有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人是没有作为的。年轻人应当经常用这两句话告诫自我必须要努力学习。

  一读这句话,我就想起一个故事:李白从小聪明,但不喜欢学习。一天,他逃学去玩时,见到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老奶奶,你磨铁杵做什么呀?”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李白问:“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老奶奶说:“只要我每一天不停地磨,铁杵必须会磨成针。”李白听了,后悔自我贪玩而浪费了读书的时间。从此,李白立志努力读书,之后成为了大诗人。

《三字经》读后感10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一个中国人的珍贵遗产,它易读、易记、易理解。《三字经》里面包含了自然常识、历史故事、道理常规。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还教会了我们要勤奋学习。

  里面的故事都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告诉我们人就像玉一样,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我们必须得活到老学到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又比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段话讲得是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亲,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亲睡。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我觉得我要向黄香学习,多为父母做些家务,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小时候,父母、老师的教育十分重要。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就是说人在小时候,性格本来是善良的,他们的性格十分相近,长大后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性格便相差甚远。这就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前途一半是靠自己,另一半就是靠亲人的悉心教导,这才能使孩子步入正轨。这些都是教育的功劳,所以教育是很有必有的!

【《三字经》读后感(合集10篇)】相关文章:

1.《三字经》读后感合集10篇

2.《三字经》读后感

3.★《三字经》读后感

4.《三字经》读后感

5.三字经读后感

6.读《三字经》有感合集10篇

7.读《三字经》有感(合集10篇)

8.三字经

9.《三字经》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zijing/375324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