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解读《三字经》意义(2)

三字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赵中令 读鲁论

  读书不是手段,

  而是人生的目的和境界

  《三字经》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对于学习的肯定,不再将学习当成出人头地的手段,而是将其当做人生的必然状态,当成人生的最高境界来追求,最明显的莫过于“赵忠令,读鲁伦。彼既仕,学且勤。”

  在科举时代,很多人将读书当成一种谋取功名富贵的手段,读书的目的在于进入仕途,然而,《三字经》对读书的境界有所提升,它否认读书只是为了“仕”,更鼓励在达到目的后,还要继续学习,继续深造。

  北宋的赵普,已经是朝廷高官,也很有实际才干,读书对于他而言,似乎已经是多余的了,然而,他还是听从劝告,每天在政事之余,坚持阅读《论语》,由于工作太忙,只读了半部。传说他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不太真实,但有了事业上的成就后,还能低头读书,这才是真正的学霸。

  因此,在解释这几句话时,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读书不是一时的手段,而是终生的目的,是与人生始终相随的。这样有利于树立学习型人格,塑造好学的品性,如果这些孩子长大后,个个能像北宋赵普那样在工作后仍能坚持学习,那么,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也会是一个好学的国家和社会。

  由此可见,《三字经》关于学习苦读的内涵很丰富,并没有单纯停留在苦读求功名的层面。

  彼虽幼 身已仕

  鼓励青少年对社会的积极介入

  唐朝的刘晏,据说七岁时就在唐玄宗手下任“正字”官员,早早就参加了工作,《三字经》的作者不由得赞叹:“有为者,亦若是。”有作为的人,就应该像刘晏那样。

  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似乎是羡慕刘晏七岁就能在朝廷任职当官,其实不然,这几句话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要学习刘晏那样,自小就有社会责任感,有走进社会的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这其实就是在早期培养儿童乃至青少年的工作社交能力。很多人读书不细心,把这么前卫时髦的学习思维轻轻放过了。作者要鼓励的并非像刘晏那样当官有出息,而是鼓励孩子们早一点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正好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相反的。

  鼓励孩子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其实也是一种上乘的教育方式,刘晏正因为自小能参与社会管理,因此他长大后成为了唐朝史上,乃至中国古代史上最了不起的财政专家。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zijing/7542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