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小学阶段必备古诗词及诗文鉴赏(3)

诗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11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解说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

  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容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12 《鹿柴》王维(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yǐng)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但:只。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简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13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15《静夜思》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疑:怀疑,以为。

  举头:抬头。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ci/188997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