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咏端午古诗词赏析(3)

诗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再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竞渡曲》: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隋书·地理志》:“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到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

  刘禹锡这首《竞渡曲》记叙的是沅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队龙舟决一胜负。胜者欢欣,败者沮丧。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生趣。

  “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北宋 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水上游戏,从北宋诗人的字中,也隐隐透出一种于竞渡中吊念屈原所生之悲怆。究其始因,表达了一种划船施救打捞屈原之迫切心情,以及屈原沉江所蕴含的悲剧在后来各代时有发生,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北宋诗人张耒的《和端午》,有种慷慨悲壮之情: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全诗的意思是: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这首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再看南宋词人刘克庄的《贺新郎》: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 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 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

  苦。聊一笑、吊千古。

  全词意思是: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开得正艳。彩绘的帷帘敝开,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摇丝绢小扇。中午的清风驱散暑气,显得格外清亮。青年们纷纷炫耀自己的节日装束。头上插着钗头彩符,身上佩着艾草扎成的老虎。争先恐后的来渡口观看赛龙船。我年纪大了,不愿再去与人拥挤,只是站在远处观看。任凭那些年轻人摇旗擂鼓呐喊,船浆起伏,江面上浪花翻卷飞舞。屈原的精神千古永存,屈原的风致万世流传。他生平带着芳草,胸襟怀抱如美酒清醇甘甜。谁信在千载之后,他在江底的灵魂还会把米粽垂涎。说什么是怕蛟龙发怒,才把粽子扔进江中给蛟龙解谗。唉,这些传说是多么荒诞。假如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与世皆醉死在当年,反而省去许多苦恼怨烦。想到这里便有兴作此词以为笑谈,凭吊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

  本词为端午节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情。提起端午节自然联想到屈原,词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愤之情。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少年们身穿盛装,争渡看龙舟,而词人却因年纪大,疏懒于此,这是情怀的不同。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季节。接下写自己的轻闲自在,实质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要从反面见意。“任陌头”几句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动态感很强。下片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有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笔诙谐,已开元曲先声。“把似”两句忧愤尤深,设想屈原今日觉醒,真不知作何感想。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作者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只能长歌当哭而已。清代词学家黄蓼园深深理解词人的意思,他说:“非为灵均雪耻,实为无识者下一针砭。思理超超,意在笔墨之外”(《蓼园词选》)。此乃深中肯綮之言。

  明代诗人高启在《端阳写怀》中写道:“黄伞回廊朝旭淡,玉炉当殿午熏微,今朝寂寞江边卧,闲看游船竞渡归。”说明诗人对“竞渡”根本不感兴趣,却另有一番惆怅。

  在端午节中,由于食粽的风俗盛行,因此在古代诗人笔下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唐代诗人郑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宋代诗人韩元吉有“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的诗句,描绘的都是对粽子的喜爱之情。挂艾条、插菖蒲等习俗,体现了端午避瘟保健的意蕴,在古诗中也有过生动的描绘。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渔家傲》中写道: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 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 纱窗梦。

  这首词意境高雅,浪漫香艳,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

  再看南宋诗人陆游的《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诗中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诗人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全诗朴素自然、真实具体,乡村农家过端午节的习俗跃然纸上。  再看苏轼的《浣溪沙》: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本词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端午风俗跃然纸上。

  在古代吟咏端午节的诗词中,也有的是反映离愁别恨、触景生情这方面内容的。先看唐代诗人殷尧藩的《端午日》: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诗人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结尾“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有一种看穿世事的感慨。

  再看元代散曲家贯云石的《殿前欢》:

  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伤心来笑一场, 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

  词人先嘲笑楚怀王不辨忠良,逼得忠臣跳江。接着写自己读《离骚》,赞美屈原品格与“日月同光”。最后以隔世知己的口吻,尽情表达了自己和屈原见解一致,但却替其不值的心痛,让人回味,堪称经典。

  清代诗人李静山则是写的平常人家的端午生活: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在端午节,老百姓除了要吃粽子,还要喝雄黄酒,有些地方还吃桑葚。且家家户户都要贴符水,以祛邪。诗的最后两句说门口贴了黄符,让人怀疑怕债主来收账,用灵符使他避开,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千百年来,这些诗词依然能让今人感受到端午节的文化底蕴和别样的风情。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ci/190843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