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李太白杂言》的诗词赏析(2)

诗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赏析

  《李太白杂言》,为诗人徐积所写,倾吐了诗人高度的仰慕之情,塑造出李白傲岸、丰满,俊逸、有气骨的英杰形象。全诗可分为五段。

  徐积这首《李太白杂言》,在歌颂大诗人李白的诗歌中,是一首绝唱。当李白在世的时候,任华曾写过一首《杂言寄李白》的歌行,对李白倾吐了高度的仰慕之情,塑造出诗人傲岸、丰满的形象。而徐积这首杂言诗,除了深情地赞美李白以外,更称誉李白为乾坤开辟以来,最神奇、最俊逸、最有气骨的英杰,呼之为“诗仙”,尊之为“真英物”。与任华所作的诗相比,更有特色。全诗可分为五段。

  开头从“噫嘻欷奇哉……忽生李诗仙”为第一段。以惊叹的口气领起全诗,赞誉李白的出生,是从天地开辟以来至唐代开元年间(713—741)的奇迹。作者认为这样的奇才,这样的英杰,是五星中的一颗亮星来到了人间。“是时五星中,一星不在天。”这两句承上启下,展开了下面第二段的九句:“不知何物为形容……然后吐出光焰万丈凌虚空。”这段前四句是神奇的四问,诗人感叹说:如此的诗仙,其外形容貌、其心胸、其五脏、其喉咙,究竟是何物所铸成?其形容有如山岳之高峻,心胸有如日月之光明,五脏有如百花的芳馨,喉咙有如珠玉的清声妙韵,显得十分灵异。后五句是两层设想:作者设想诗仙一开口动舌,便生风云,因而可以在大醉的时候骑龙遨游;一开口向天便吐出玉虹,而玉虹必先蟠屈于诗人的胸中,然后才能吐出万丈凌空的光焰。这段是从诗仙的本质和壮采奇思的源泉来写的,纯从空灵的虚处着笔;而在诗的第三段,则是以实证虚,引用众多的物象为比譬,使虚实相生,以见诗人用笔的不可羁勒,和他对人生不甘自为缧绁的卓异高风。

  诗的第三段:“盖自有诗人以来……当须荦荦不可羁。”前十一个短句,赞美自有诗人以来,未曾见过李白这样的诗人以及李白这样的诗作。在李白的诗中,有深山、有大泽、有雪霜冰霰、有早晨的霞彩,有傍晚的云气,千变万化,异彩纷呈,不可端倪,不可尺度。有时如雷轰电掣,有时如玉洁花妍,有时像青空飘浮的白云,有时如秋江澄洁的晓月,吞吐万象,胸罗四海。自有苍生以来,未见有如此之人,如此之诗。后六句“屈生何悴……荦荦不可羁”,作者认为:有了这样的诗人,这样的诗篇,屈原有什么憔悴?宋玉有什么悲伤?贾谊有什么忧戚?司马相如有什么疾困?他们的作品,都将为之失色;他们的忧虞,只是在人生的遭际当中,把自己自陷于人间世的尘网,而不知从磊落豪逸中自求振拔。他们虽有绝代的才华,但缺乏诗仙李白那种不受尘网牵萦的逸气。

  第四段为“乃知公是真英物……醉来还抱清风寝”八句。前四句紧承前文进行小结,指出将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和李白相比,李白是不可一世的真英物,他那清峻的诗人骨骼,仿佛耸峙着的万叠秋山。把李白和当时也以能诗著名的杜甫相比,则杜甫如志在千里的老骥,李白如横空高飞的霜鹘,以老骥追霜鹘,是难以追及的。后四句写李白富于豪迈俊逸之气,他在日常生活方面也不同于常人,他戴着乌纱帽,披着宫锦袍,不是高歌,就是酣饮。他对月独酌,举杯邀月,“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间伴月明”。醉了之后,就抱着清风酣然就寝,神完气足,啸傲红尘,这就是伟大诗国的诗人。

  第五段为最后八句。前四句:“嗟君逸气何飘飘……岂可戚戚反效儿女曹!”感叹诗人以如此的仙才,如此的逸气,在谪下青云之后,虽然几次承明见召,挥翰龙楼,但盛名为权贵所妒,竟不为时所用,离开长安,流落江湖。作者认为诗人虽不用于时,但大名自有千古,正不必像平常儿女那样为诗人悲伤。作者咏叹至此,又以这段后四句作为余文,设想诗仙自有更宽广的世界,他可以遨游八极,驰骋万里,或“采蟠桃于海上”,或“寻紫芝于山腰”,或“饮汉武金盘之玉露”,或“吹秦楼弄玉之凤箫”,则“将茹万世之清芬,视荣华如尘土,与宇宙而长存,御神奇而终古。”那么诗人留给后人的,就不止“惊风雨”、“泣鬼神”、“咳唾成珠玉”的诗篇而已。

  全诗从“神奇骏逸”四字着笔,充分地揭示了李白诗歌的词采壮浪,气到笔吞。中间以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和李白相比,用意不在于贬低这些大文人,而在于说明李白除具有惊才绝艳以外,更有其超逸于他人,不受人生拘束的一面。诗人还以当时同享盛名的杜甫与李白相比,但杜甫的诗风和李白不同。“老骥”与“霜鹘”之喻,也显得极为生动形象,不是故作李、杜优劣之论。在历来歌咏李白的诗篇中,徐积的这首杂言诗,是具有独特思致的好诗。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ci/59773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