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意境的诗歌(2)

诗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意境的诗歌4

  《乡下孩子》是一首非常美丽的儿童诗。课文以儿童的笔触描绘了乡下孩子的日常生活,语言生动而富有童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读来令人如沐阳光,如嗅青草野花气息,如闻童声笑语,赏心悦目。那么,教学时我们如何把握好诗歌的特点来实现智慧与心灵的碰撞,思想与情感的沟通呢?

  我想,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对乡村孩子的生活并不十分熟悉,这种“陌生感”会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产生一点小小的距离。他们对课文内容或许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已。因此,我们首先要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通过丰富的想象,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诗文要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我想,诗歌犹如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是最能拨动学生心弦,吸引学生入境,激发学生想象,引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文本形式。《乡下孩子》这篇课文图文并茂,便于我们创设情境。教学时,教师可利用课文中美丽的图画,加上自己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再现乡村美好的生活情景,使他们觉得自己仿佛已经来到了美丽的乡下,和乡下的小伙伴一起在阳光下捉蝴蝶、采草叶、吹歌曲、逮小鱼、挖野菜……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使他们轻松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

  要很好地体验诗歌的情感,那就需要借助已经创设的情境,反复咀嚼诗句,让学生品尝出诗歌语言的准确与生动。理解诗歌的语言,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把诗歌的语言再转化为有声的图画,让学生把胸中的诗境与课文情境所展示的形象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诗的韵律、节奏中进一步体验激荡在文字间的情感,从而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然而,语文的学习最终是要将别人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语言。这首诗歌语言优美,在朗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读中体会诗歌留有的“空白”。而这些“空白正是很好的语言训练点。比如:第二自然段是非常便于学生展开想象诗歌语言,可设计这样的练习:1、田野中飞舞着怎样的蝴蝶?2、孩子们会怎样捉蝴蝶?3、他们会编织出什么样的故事?4、他们用草叶会吹出什么样的曲子?第三自然段可设计这样的练习:1、撑圆了肚皮的小猪是怎样的?乐坏了的猫咪又是怎样的?孩子们又会怎样呢?2、让城里孩子想象一下乡下孩子还做了些什么事?仿照课文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3、我们也是乡下孩子,你曾经做了些什么?仿照课文试着写下来。这样的训练,不仅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了他们对课文丰富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进一步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积累了句式,丰富了语言。

  我想,我们只有尽力引导学生把别人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才能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让他们用心灵与诗歌语言对话,同时,在训练学生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的过程中,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诗歌意境,体验诗歌灵动。

意境的诗歌5

  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那么何谓意境美呢?现代人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辞海》)简而言之,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亦或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境界有时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它要求作者: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这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努力塑造“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意象是指经作者构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对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再别康桥》是一首最能代表徐志摩诗歌风格的诗,可以称之为意境美的典范。在诗中,徐志摩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他将自己对母校多年的感情浓缩在精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徐志摩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

  《再别康桥》共七节。第一节,总写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诗人在康桥留学的时光,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如今又要和她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作开篇用“轻轻的”起首,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第二、三、四节,直接描写康桥的迷人景色。第二节具体写康河畔的“金柳”犹如“夕阳中的新娘”;第三节写康桥“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招摇”,诗人留恋着这一切,希望在“康河的柔波里”,自己也“做一条水草”;第四节写康桥“柳荫下的一潭”,好似天上的彩虹,它使诗人沉浸在“彩虹似的梦”里。第五节,抒情进入高潮。也许是诗人回国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因此,诗人现在重返康桥,他要重新寻梦,他要“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空中“放歌”。这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的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梦毕竟是梦,现实毕竟没有斑斓的星辉。第六节,诗人的情绪陡然逆转。笙箫也“悄悄”了,夏虫也“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最后,第七节,在一片沉寂的静夜,诗人只得怀着眷恋的感喟,“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的”离别。这首诗,诗人以无限眷恋的情感,描绘了“康桥”的美丽与轻幽,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同时也隐隐流露出因“康桥理想”的幻灭而无限感伤的情怀。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垂柳被镀上了一层富贵而又妩媚的金色,在轻柔的微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同时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

  在徐志摩的眼中,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他象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以说是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的多么形象、鲜明,多么令人心醉,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他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的一叶小舟,向着水草幽幽的小河深处,击拍纵歌,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于是几声浸透淡淡哀愁的的箫音,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于是,便诞生了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从全诗看,诗人写惜别,却未着一个惜别之词,而是将自己全部的眷恋、感伤融入到诗中所描绘的康桥景象之中。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水底的青荇、彩虹的倒影……无一不融注着诗人无限的柔情;而诗人那甘愿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的愿望,更是将自己无法抑制的留恋之情,借景倾吐得淋漓尽致。第六节开始,诗人笔下的整个康桥都沉寂了下来。那沉寂的景象中,交织着诗人无限的依恋、无奈与惆怅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总之,诗人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有着诗人的柔和、飘逸与缠绵,诗人的感情已经完全与康桥融为了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ge/180197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